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質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認識並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眼睛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可以采用正強化的方法,引導孩子發揚自己的長處,幫助孩子取長補短。我們還要認識到差異不等於差距,孩子之間的差異隻是個性形成的開始,這種差異更需要我們去保護。
如何才能做到不橫比呢?
和其他孩子比較叫“橫比”,和自己本身比較叫“縱比”。我們要改變策略,把“橫比”變成“縱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過去和現在比,現在和將來比。這樣的比較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和希望,內心充滿前進的動力。這是最好的比較。
特別提醒: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表揚,強化孩子的優點,這樣就會淡化孩子的缺點。我們要學會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不要將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讓孩子在家庭中充當重要的角色,
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現代日本的父母已經懂得,在家庭中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或與他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談談如何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安排。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可以與父母彼此分憂。
——魏東《一定要為孩子做的56件事》
“兒子,洗完腳後襪子就泡在盆裏,媽媽給你洗!”“寶寶,洗澡水放好了,出來洗澡吧!”“妞妞,吃完飯你可以跟小朋友到樓下玩,媽媽把地拖了!”“兒子,快起床,媽媽把飯做好了,吃了趕緊去上學!”……這樣的話我們做父母的恐怕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對孩子說過。70後、80後的父母認為自己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說什麼也要讓孩子過上好日子。為此,我們包攬了幾乎所有的家務活兒,讓孩子過得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
我們來看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子親身經曆的事: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嘉嘉給客人倒水,結果把茶杯打碎了。她給客人切西瓜,又切了手指頭。吃飯的時候,她給客人端菜,結果把菜撒在衣服上……一天裏經曆很多“無能”的事,她覺得自己很沒用。晚上,客人走後,她一個人坐在房間裏,對自己很失望,她對自己的生活能力完全失去了信心。
我們不得不又提到石家莊台情感密碼《我給兒子當孫子》這個節目,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有人抨擊電視台為提高收視率故意編造劇情,但一位網友的回帖很有意義:電視節目都是以提高收視率為主,但是這種現象還是值得反思的,我們家附近就有類似的人家,父親去世,兒子、兒媳還有孫子都跟著母親,全家人都靠著母親的錢生活,兒子、兒媳都不出去工作,還有個小孩子養著……一些“啃老”族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們對能否勝任工作沒有一點兒自信心,更不相信自己能擔起家庭的責任。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啃老”,其實深層的心理原因是對自己的家庭角色沒有信心。
◎了解為什麼孩子做事沒有自信心
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顯現出來。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獨立意識,他們很想自己動手,不要父母插手自己的事,經常會說“我自己”。這個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發展得非常快,很喜歡跟在媽媽的身後想幫媽媽做點兒事情。而我們通常認為孩子是故意“搗亂”,想辦法把孩子打發走;或者等孩子做得不好,闖了“禍”,我們再訓斥孩子一頓,或拿著孩子的“搗亂”行為到處宣揚。孩子是通過做事讓自己獨立,並培養自己在動手能力上的自信,這是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這樣的做法在無形中打擊了孩子,孩子這方麵的自信就無法建立起來,並且錯過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再培養孩子的這方麵的自信就比較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