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墨初《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
“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7000元工資。會做飯,會做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隻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最近,有一篇“別人家的孩子”的帖子“火”了起來,年輕的網友紛紛跟帖響應“別人家的孩子”。僅在新浪微博上,關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近兩萬條,並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數網友都表示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十分痛恨這個無處不在的攀比對象,稱“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比”著長大的。小時候比的是聰明可愛,上學後比的是成績,上大學後比的是學校,工作後比的是職業、收入。
這些熱捧此帖的網友,大都是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的孩子。他們發出這樣巨大的聲音,就是在宣泄自己多年來比來比去造成的心靈創傷。
◎了解父母為什麼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比
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很多做父母的都喜歡盯著孩子的缺點,放大孩子的缺點。多數父母的心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各方麵都優秀。讓孩子通過比較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知恥而後勇”,以此來激勵孩子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
以上是從我們主觀積極的方麵考慮的。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說,就是我們內心的消極因素,比如虛榮。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社交圈裏,無形中就會有攀比之心,比房、比車、比工作、比收入……其中比孩子是攀比中的“重量級”因素。如果誰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做父母的比擁有百八十萬還驕傲。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攀比心理,就會把這種攀比延伸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爭氣就覺得很丟臉。殊不知,父母在社會生活中的這種焦慮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的父母,一般是因為自我欲求得不到滿足所導致的,他們可能對生活、工作、家庭或者目前狀況很不滿意,從而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我價值感。最起碼,優秀的孩子是自己教育好的結果,也是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們很多做父母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了解和其他孩子橫比的危害
遺憾的是,我們一般不會拿自己家孩子的優點去跟別人家孩子的缺點比,多數情況下都會拿自己家孩子的缺點比其他孩子的優點,甚至誇大自己孩子的缺點,神化其他孩子的優點。這樣比較的結果,就會產生一種很奇特的效果:越是比較,我們內心越是痛苦;我們越是痛苦,越會加倍地指責孩子;越是指責孩子,孩子的毛病越是難以消除。仔細看,其實這是一種“負強化”的作用,孩子的缺點在我們反複的關注和提醒下,慢慢“固化”下來,形成了“頑疾”。
還有一種影響孩子一生的危害,橫比的結果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使年幼的孩子喪失安全感,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慌。這會使孩子一生都生活在自卑和恐懼的陰影裏,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更不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橫比的危害會誘發競爭和嫉妒。競爭的實質是“零和”遊戲,總歸有一方輸,一方贏,沒有永遠的贏家。更可怕的是嫉妒會讓人不擇手段地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比較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感。
◎端正態度,認識到孩子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