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全憑我們的“想當然”。主要表現在三方麵:一是控製型,父母對孩子的想法一點兒都不了解,用我們的想法或願望控製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二是誤解型,我們主觀地判定孩子的問題,依據以往的經驗教育孩子;三是空洞型,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接受水平,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孩子。這就“造就”了很多“不聽話”的孩子。
◎別以你的想法衡量孩子,放手讓孩子成長
我們通常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孩子的行為,而孩子則喜歡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自己的行為。當孩子的願望被滿足或者得到父母的支持的時候,他們會有滿足感和安全感,能產生很強的自信心,逐步讓自己成長成一個擁有獨立思想、果斷堅強的人。
我們又一次提到“放手”,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用大人的想法衡量孩子,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生長環境。我們要明白以下幾點:
孩子追求完美不是笨。像第二個例子中的嬌嬌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到了“完美敏感期”,不要用“笨”“沒出息”等詞語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搞破壞不是孩子的錯。我們以前提到過孩子喜歡搞破壞的問題,當孩子破壞了我們花大價錢買的玩具等用品,從我們的角度看,孩子損壞了一樣貴重的東西,大多數父母的做法是訓斥、打罵,甚至以“再不給你買”來威脅孩子。而實際上在“破壞”中包含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創造力,因為各種感官的刺激,還促進了孩子的智力發育,並且孩子隻是想看看裏麵到底是什麼樣的,這隻是孩子的好奇心而已。
亂塗亂畫也不為過。當我們回到家中,看到雪白的牆壁被孩子塗得一塌糊塗,大多會火冒三丈。而孩子隻是把牆壁當成了能畫畫的地方,這也是他們自由發揮想象力的場地。這時候我們最好別生氣,要知道這是孩子的“繪畫敏感期”到了。我們要為孩子準備好畫紙和畫筆,或者給孩子開辟出一塊牆壁作為他們“塗鴉”的園地。
孩子有很多幼稚甚至是搗亂的行為,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的時候,很多事情就會豁然開朗。
特別提醒:
我們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深入孩子的內心,尊重孩子的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在我們阻止孩子的行為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認真考慮一下,孩子的做法是否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隻是配角
對孩子來說媽媽的幫助是必要的。但是,在孩子的生活裏,媽媽無論任何時候,都隻應充當配角,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媽媽應當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夠獨立生活。並不是說如果孩子沒有經曆過失敗就什麼都做不成,而是應當在失敗後,媽媽能夠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張炳慧《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
知心姐姐盧勤在《給父母的忠告》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國際幼兒園的老師觀察到一種有趣的現象:各國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個外國孩子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漏鬥裏裝。漏鬥會漏,沙子總也裝不滿,他就用手指頭塞住漏鬥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裝滿就把漏鬥挪到瓶子口邊,再放開手,讓沙子漏進瓶子。由於沒有經驗,從孩子拿開手指到把漏鬥口對準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沒多少了。但這孩子沒有表現出一點兒不耐煩,他一點一點兒地做著、做著。終於,他在一次次的反複中“開竅”了:他先將漏鬥口對準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裝滿了。孩子笑了,高興地看著身後的媽媽。而他的媽媽,更是一個勁兒地拍手鼓勵著孩子。
另一位中國孩子的媽媽做的卻是另一個樣子:當孩子拿起漏鬥,沙子從底部漏掉時,媽媽立刻蹲下說:“來,媽媽教你!把漏鬥對準瓶子口,再把沙子從這兒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