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1)(2 / 3)

我們可以給孩子我們的愛,但不要給我們的思想,孩子有孩子的思想。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但不是我們思想的延續,我們不可以把我們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為孩子規劃人生,代替他們去思維。否則,我們給予孩子的就是傷害,而不是愛;是禁錮、束縛,而不是自由,就像例子中的教授一樣。從小處看,當我們帶孩子去串門,如果別人給孩子東西,我們不可以替孩子說“不要”“不吃”,孩子饞嘴不是毛病,問題是我們在左右孩子的思想。

特別提醒:

作為明智的父母,我們一定要摒棄支配一切、指揮一切、包辦一切的觀念,把孩子當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有事情多問問孩子的想法。也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不要把孩子當做我們情緒的發泄桶。

別以你的想法衡量孩子,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

父母多以自己的想法來規劃孩子的發展,以大人的準則來衡量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裏,孩子隻是個孩子,缺乏鑒別能力,隻喜歡玩。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我意圖,他很清楚自己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得到大人的哪些配合,他有自己的“工作準則”,並不希望受到大人的幹擾。當父母不以俯瞰的姿態,而以蹲下來平等的姿態看待孩子,那麼孩子容易獲得真自由。

——嬰之傑

在搜狐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雲偉是一名公認的成功的設計師,但是他經常困在自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一方麵,他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趨於完美;另一方麵,他總覺得自己的設計還有不足。一次,客戶對他的作品提出質疑,說他的東西華而不實,要求他在兩個月內拿出成熟的設計作品。他感到很失敗,回家後將自己的擔心和無助告訴父母,而父母隻是對他說:“你原本就應該更努力。”父母的話讓他的抑鬱症徹底爆發,甚至想自殺。

為什麼優秀的雲偉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經過專家的臨床診斷,發現了根源。原來在雲偉3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讓他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素描。父母對他極其嚴厲,隻要一張沒畫好,就會嚴厲地懲罰他。當他有了進步,父母才會露出一絲笑容,然後再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使以後雲偉做得比其他孩子好,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肯定。父母總是對他說:“你不要驕傲,再努力一點兒就能更好。”每一次,雲偉心裏都空蕩蕩的……

還有一個例子:3歲的嬌嬌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做事了。一天,媽媽讓嬌嬌把小板凳搬來,嬌嬌樂顛顛地走向小板凳。奶奶一看,走過去拿起板凳遞給嬌嬌,結果嬌嬌大叫:“不是這樣的!”她生氣地把小板凳放回原來的地方,然後再搬起來,走過去給媽媽。奶奶笑話她:“嬌嬌可真笨。”

從我們的角度看,孩子不能體諒大人的苦心,亂發脾氣,我們總是納悶,孩子這是怎麼啦?

◎了解孩子為什麼會不“不聽話”

從表麵看,上麵的兩個例子好像沒有什麼聯係,可仔細想想,嬌嬌的奶奶和雲偉的父母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隻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孩子的想法,他們不知道孩子和大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第一個例子中,父母擔心雲偉會驕傲,不肯輕易表揚他,而雲偉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內心充滿挫敗感,這樣的感覺讓他不相信自己的實力和價值,這就是他平時常常處於矛盾之中的原因。

在第二個例子中,奶奶認為嬌嬌“笨”,其實,這是因為3歲的嬌嬌進入了“完美敏感期”,他們做事情講究完整性,不希望自己設想好的事情被打斷。孩子開始有了計劃做事的意識,是擁有較強思維能力的開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評判孩子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