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追隨者到自由探索者學習的培養期 (5)(1 / 3)

◎及時發現學習難點,隻給予必要的幫助

其實,我們隻要細心發現孩子學習、探索中的難點,給予他必要的幫助就可以了。

當孩子學習一種新技能的時候,由於沒有經驗,他們往往會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這時候我們不要訓斥和嘲笑他們,仔細觀察,找出孩子是在哪個點上出現了問題。必要時,我們給孩子示範或給他們必要的幫助就可以了。比如,孩子學習疊被子,我們要不動聲色地在旁邊看著,看到孩子怎麼也疊不好很有挫敗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給他示範一下,幫助他掌握技巧。當孩子成功疊好被子之後,他會體驗到很大的成功感,這是孩子以後不斷學習的動力源泉。

當孩子遭遇連續挫折打擊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一個孩子如果因為總是搭不好積木而大發脾氣,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在旁邊指導孩子,在關鍵的時候幫他一下。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學習也會越來越有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放手,切忌包辦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失去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樂的機會。我們要放心讓獨立意識強的孩子親自動手去做,有困難自己克服。在孩子經曆了一次次困難和挫折之後,他們真的會慢慢長大起來。

特別提醒:

我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不要過於同情孩子的弱小,不要幫他們做本該自己做的事情。我們不要讓孩子按照我們大人的節奏生活,而要給他們克服困難的自由和機會,在孩子真正遇到難題時再伸手相幫。

百聞不如一見,創造機會增加孩子的見識

旅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增長見識、增長能力的過程。因此,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多帶你的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此外,如果家庭條件不允許,或工作太忙沒時間,父母還可以通過增加孩子閱讀量、給孩子更多獨自處事機會等方式,讓孩子見聞廣博。俗語“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雲曉《培養完美女孩的100個細節》

曾經在一本名字叫《愛學習 會學習 能學習》的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有一天晚上看電視的時候,電視上正在演非洲難民的生活,孩子父親覺得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把孩子叫過來說:“你看看非洲的孩子都吃不上飯,這麼可憐,你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還不聽話,還不好好學習。”孩子真是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半天不說話,孩子的父親覺得這次的教育取得了成效。可讓這個父親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最後回過頭來說:“爸爸,他們為什麼不到冰箱裏拿吃的呢?”是啊,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就知道“冰箱裏有吃的”,這個孩子從來沒有體驗和見識過窮人所過的生活,怎麼可能去理解呢?

如果拿著韭菜和麥苗問80後、90後的年輕人,又有多少人能辨認出來呢?現在的很多小孩子有很多的玩具,尤其是女孩子,有很多小動物的毛絨玩具。這些憨態可掬的毛絨動物和真實的動物比起來都被美化、人格化、毛絨化了;還有動畫片中的動物,都加入了一定程度的誇張成分。可是,沒有幾個孩子能認得真的野生動物以及自然界中真的生物,因為孩子們沒有親眼見過這些動物和生物,對這些東西沒有具體的感知。孩子見了真的髒兮兮、渾身滑溜溜的青蛙未必能接受,而他們見到真的老虎,恐怕還會走上去摸摸老虎的屁股呢。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擔心,孩子怎麼如此的沒有見識呢?

◎了解孩子為什麼沒有見識

中國有句俗話:百聞不如一見。就像我們前麵說的,如果沒有親自觀察,連成人都難以分辨韭菜和麥苗,何況剛剛涉足社會還沒有任何經驗的3歲孩子呢!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給他們買來最高級的毛絨玩具,帶他們去吃最高級的飯菜,給他們穿高檔無輻射的童裝,讓他們參加各種培訓班。我們發誓要把女兒培養成氣質高雅的“小公主”,把兒子培養成“小紳士”。孩子按照我們給他們安排的既定軌道有條不紊地成長著。可是,偶然間我們發現,孩子還有很多沒有見識過的東西,像我們例子中提到的,不能理解窮人的生活,不能很好地認識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