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漫漫其修遠——求智之路(17)(1 / 1)

人的生命是一種衝動,一種創造力,同時也是一種不斷地自我綻放,自我創造,自我擴張的傾向。這是生命本身的願望,或者用尼采的話說,是生命本身的意誌,“哪裏有生命,哪裏就有意誌”。

尼采雖然很崇拜叔本華,但是在關於生命的本質問題上,他認為叔本華沒有說透。叔本華說生命的願望(意誌)就是追求生存;尼采則說,生存是生命最基本的條件,如果連生存都保證不了,也就無所謂生命,更無所謂生命的追求了。有生命的東西肯定是已經生存著的了,既然已經擁有了的東西,生命就不會再去追求。而且,沒有生命的東西,是不能有願望的,也是不可能有意誌的。

因此,生命的願望,或者說生命的意誌,不在於追求生存,而是追求釋放、改善、增長生命的質量和力量。生命自身的這種願望,尼采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權力意誌”。

人的權力意誌決定了在人的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肉體的感覺還是精神的活動,都是權力意誌在表現自己的結果。尼采說:“權力意誌分化為追求食物的意誌,追求財產的意誌,追求工具的意誌,追求奴仆和主子的意誌,這是以肉體為例。”權力意誌總是在找機會,想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有的人在生活中表現為強者,有的表現為弱者,而這些都是權力意誌的作用。人運用權力意誌,就是要竭盡生命力之所能,不屈不撓地前進、奮鬥,永無休止地去占有、去支配,去實現對統治和權力的渴望。

任何生物的生命最後都將走向死亡,生命具有一種自我擴張的能力,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要釋放這種力量,去征服他物。

既然權力意誌的本能就是一種征服,那麼征服者,也就是強者是驕傲的;而被征服者、弱者即是可恥的。尼采要宣揚的是一種強者的權力意誌,一種英雄的道德觀。在他看來,隻有強大起來,才是最能展現生命意義,最能充實生命價值的手段。

為此,尼采極力反對從文藝複興以來的“平等”觀念。他說:“如果人人都是平等的,那麼不是就把那些超群出眾的具有創造力的人降低到了普通人的地位了嗎?”如果社會追求人人平等的話,就會把英雄的非凡創造力降低到了平均水平,那麼,社會的發展就隻能是平均化,庸俗化的結果。“這是社會無力獲得宣泄的表現。”

也就是說,社會應該給英雄人物的權力意誌更多的展現機會,甚至要剝奪普羅大眾的一些權利,以給英雄更多的特權,好讓他們的權力意誌能孕育出更多的真知灼見,這樣的話,我們的社會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尼采看來,有人生而為強者,天生就是要去奴役別人的;有的人生而為弱者,天生就是受人奴役的。強者占了極少數,而弱者卻是絕大多數。人類社會就是由這些極少數的強者的權力意誌推動著往前走的。這是人類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關於強者意誌的另一個事實是,每一個人都是追求著要成為強者的,每一個權力意誌都必然有著強大起來的欲望和衝動。我們去探望病人,不是代表著我們對病人的關心,而是想要享受那種看著他人深陷重病而自己高他一等的優越感而已。愛情也是一種強者的欲望,一種占有的衝動。求愛就是戰鬥,交媾就是占有。唐.約瑟殺死卡門是為了不讓別人占有她。尼采在另一個作家那裏為自己找到了證明,那個作家說:“人們以為他們在愛情中的無私表現來自於對對方利益的關心,然而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占有對方。”即使是對真理的占有,也體現了人們的欲望。人們希望成為真理的第一個占有者,希望它像處女一樣沒有受到玷汙。謙遜不過是權力意誌想要保護自己的掩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