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漫漫其修遠——求智之路(12)(1 / 1)

很難想象這個幽默風趣而又寬容的老人家,就是那個懷疑上帝存在的憤世嫉俗的哲學家了吧。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是因為大多數的哲學家都嚴肅刻板,所以休謨也嚴肅刻板嗎?他不是說了嗎,因為…所以隻是你習慣性這樣想,並不是必然的聯係。

用他的理論,我們證明休謨是一個溫和風趣的哲學家。

尼采:瘋子最自由,天才最痛苦

尼采的哲學人生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出生在普魯士羅根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的父母也都是出自牧師世家。他出生的日子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於尼采的父親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尼采後來回憶說:“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

尼采從小就不像是一個聰明機靈的孩子,他學話很慢,他兩歲半的時候才說會了第一句話。他還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但是父親非常喜歡他,經常帶著他一起散步。可惜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樸。盡管他還很年輕,卻擁有一顆高度嚴格、一絲不苟的良心。微不足道的責備都會刺痛他的心,他喜歡獨立行事,不要別人幫忙。傳記作家把尼采的這種性格歸於父親的早逝和家庭裏的婦女們的嬌慣,女人們對他的寵愛使他形成了女性特有的嬌柔和敏感的氣質。尼采也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小時候,他的興趣就是找一個僻靜的地方,一個人閱讀《聖經》,或者帶著至深的感情向別人誦讀,感動得他們潸然淚下。然而這個孩子的內心深處潛藏著神經質似的驕傲和虔誠。當他的同學對某一個《聖經》人物的神跡表示懷疑時,他便在手掌裏點燃了幾根火柴,讓火柴在手心裏燃成灰燼。這件事情很能說明他的性格,他是一個偏執的人,整個一生都在尋求各種方式來磨礪自己的身心,以得到某種的成就感。他說“對我來說,凡是我不具備的,就是上帝和德行。”很難想象,這個孩子後來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號。

九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彈奏鋼琴,並且即興演奏,同時誦讀《聖經》作為伴奏。這份對藝術的迷戀伴隨了尼采的一生。他還曾用12天的時間寫就了一部自己的童年史,他說,“我寫作的時候懷著巨大的喜悅,絲毫也沒有感到些許疲倦。”駕馭語言和清楚表達思想仿佛是天賦於他的能力。這個孩子雖然還是不夠聰明機靈,但是一切都在說明,他不會是一個甘於平凡的人。

14歲的時候,尼采進入了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遵循著古典教育的原則,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著名的哲學家和愛國者費希特就來自這個學校。可是這個時候的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他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對什麼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來,除非是音樂和詩歌。

1864年,尼采和朋友杜森一起進入了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他便決定放棄神學。他常聽同學們交談,他認為這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複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使得這些偉大的體係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流行起來的實證科學,但這些也沒能吸引尼采。尼采自覺自己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感的東西,他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采還認為自己在修養和氣質上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對有節製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不感興趣。這一切,後來在他的哲學中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超人、酒神精神、頹廢、權力意誌,等等。尼采醉心於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喜歡巴赫、貝多芬和拜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