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會往地上掉,水為什麼會往低處流。在牛頓被砸了以後,我們知道了因為地球有引力,所以蘋果往地上掉,而不會往天上飛。即使是在牛頓之前,人們也知道蘋果一定往地上掉。而且,人們確信每一個蘋果都往地上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看到了千百萬個蘋果都是往地上掉的。
但是,休謨懷疑。千百萬個蘋果都往下掉,能確定下一個蘋果也一定往下掉嗎?你看到的天鵝都是白的或者黑的,但是你敢說世界上一定沒有紅色的天鵝嗎?你為什麼會有這種蘋果一定往下掉的推斷,是因為你過去“看到了”蘋果確實往地上掉,但是你能“看到”下一個蘋果一定往地上掉嗎?既然你沒有看到--注意,休謨先生說過,隻有感覺能證實的我們才能確信--那麼你又怎麼能說那個蘋果一定會往下掉呢?
人們每天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但是,休謨的意思是說,我們常常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將來要發生的事情,並認為,將來的事情還是會按照原來的方式發展。人們的這種觀念,休謨稱之為“習慣性期待”。習慣是人性的一種傾向:根據以前的經驗,如果一件事情與另一件事情經常聯係在一起,我們“就會由一件事物出現而期待另一件事物的出現”。為什麼會“期待”呢,我們隻能說,這是人性的傾向,人的心理狀態就是喜歡這樣。休謨說:“習慣是人生偉大的指南。……我們期待將來出現一連串事情,與過去出現的事件相似。”
所謂的因果關係,實際上也是一種習慣性的期待。如果我問你,明天太陽會出來嗎?(我們知道,即使是雨天和陰天,也是有太陽的,隻有極夜,白天才沒有太陽。我們並不是在探討明天的天氣問題。)大家肯定會說太陽一定出來的。為什麼呢?因為每天太陽都出來,所以明天太陽肯定也會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經驗,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明天發生的事情作了一個預測。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果”(太陽出來),是因為具備了類似的“因”(早晨到了)。但是,你看到明天的太陽升起來了嗎?既然你沒有看到,你怎麼知道它明天一定會升起來呢?我懷疑。隻有明天我看到它確實升起來了,我才能知道太陽出來了這件事。
因此,因果關係的推理,並不必然是可靠的。我們說“因為A,結果B”,意思隻是A和B事實上經常相連,並不是說它們之間有某種必然的關聯。一件事情隨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並不代表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係。
讀到休謨的哲學,或許你會想象到一個有批判精神的、嚴肅的、刻板的、枯燥的哲學家。但是其實這個胖胖的老人家是一個很幽默的人。他寫的《大不列顛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暢銷書。周圍的人都勸他再寫續集,一直寫到當代。哲學家攤開雙手,說:“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先生們。但我不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休謨也並不刻薄,相反,他很寬容豁達。他去世前不久還出席過一次晚宴。宴會上,一個客人抱怨世界充滿
了敵意,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太深了。老哲學家笑笑說。“不,事實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悲觀。”他語重心長地說,“你看,我以前寫過能引起敵意的各種題目。
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還有宗教的。可除了輝格黨人、托利黨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卻沒有任何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