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漫漫其修遠——求智之路(8)(1 / 1)

為了講清楚,亞裏士多德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靈魂就像是一個蠟塊,人在感覺和思考的時候,事物就在心靈裏留下了痕跡,就像文字刻在蠟版上一樣。

很明顯,亞裏士多德啟發了後來的英國哲學家洛克,洛克提出了很著名的白板說,說的就是心靈上什麼也沒有,是一塊白板。人們去感覺,去學習,就在心靈上寫下了東西。也有的哲學家仍然堅持柏拉圖的意見,當然他們不再說靈魂是一種理念,他們說靈魂裏天生的就有著上天賦予的東西,哲學史上把這種觀點成為天賦觀念論。

這樣,兩派哲學家在近代重演了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爭論。

亞裏士多德之後

亞裏士多德有史以來第一個單獨創立輝煌而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我們也很難設想再有第二個思想家能夠像他那樣對人類知識形成如此宏大的一個體係。他以後的每個時代都從他身上吸收了養分,並站在他的肩膀上,以便看得更遠。

作為一個哲學家,他深知求知是自己的使命。亞裏士多德一生都為求知的願望所激勵,無論是作為一個學生求學於柏拉圖,還是作為一個教師誨人於學園。他始終堅信人類光輝燦爛的未來隻有通過持久不懈的探索、逐漸積累知識才能達到,並因而告誡我們說,按求知的欲望行事,實現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標,從事理智活動,進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而關於他在敬重的老師和堅持的真理之間所做的選擇,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柏拉圖授之以魚,但是亞裏士多德背叛了;但是柏拉圖授他之漁,他卻獲益匪淺,靠著此“漁”進入了哲學的殿堂,並摘取了其中最瑰麗的皇冠,亞裏士多德應該深深感激老師柏拉圖。

在但丁的《神曲》裏,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我看到智者們的大師,

坐在一群哲學家的中間,

大家仰慕他,大家尊重他,

這裏我看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他們倆站在眾人之前,立得離他最近。

這個人就是亞裏士多德。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他享受著何種的殊榮。能夠那麼長時期統治人類思想領域的人,亞裏士多德堪稱舉世無雙。柏拉圖應該深深地為學生感到驕傲。

休謨:懷疑,懷疑,再懷疑

休謨的哲學人生

大衛.休謨(),18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曆史學家,是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1711年,休謨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小地主家庭。小時候,他看上去很木訥,他的母親說他是個“很精細,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腦袋瓜子卻不怎麼靈”的孩子。不過,當休謨成為一個著名學者以後,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小時候的這種木訥很可能是因為他的遲鈍和身體過重的傾向而造成的錯誤印象。事實上,休謨應該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因為他12歲就考進了著名的愛丁堡大學。

休謨的父親從事法律職業,母親是曾任蘇格蘭最高民事法院院長的福爾先納爵士的女兒。他的家庭自然希望他將來也能成為一名律師。但是,休謨可一點也不喜歡法律。在他臨死前寫的自傳裏,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他這樣寫道:“不過除了哲學和一般學問的鑽研而外,我對任何東西都感到一種不可抑製的嫌惡。”商人辦公室裏的吝嗇同樣也讓他難以忍受。休謨喜歡哲學,在15歲的時候,他已經就在熱切地閱讀他那個時代的哲學著作。但是,他是家裏的第二個孩子,因此隻繼承了很少的遺產,靠著這點微薄的家財畢竟不能讓他無憂無慮地走鑽研學問的路。於是,23歲的時候,休謨決意要以哲學為職業謀生。他去法國找了一份工作,在笛卡兒曾經學習過的拉弗萊奇安頓了下來。然後,雖然沒有能夠上大學,可他終於說服了耶穌會,讓他使用這裏的圖書室。為了克服經濟上的困難,他節衣縮食。在接下來短短的兩年時間裏,他就完成了奠定自己哲學基礎的著作《人類論》(17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