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路漫漫其修遠——求智之路(6)(1 / 1)

也許是因為從小在醫學的氛圍中長大,也許是因為對柏拉圖的反叛,也可能是他本來的性格使然,亞裏士多德並沒有像老師那樣妙筆生花,文才飛揚,他不習慣像寫故事一樣寫哲學,他也不用神話和比喻來表現哲理。他認為這樣的方式對於哲學來說是一種遮掩,哲學本來就應該是抽象的、凝練的科學。如果你為了解悶而去讀他的書,那麼你一定會失望。也正是因為這樣,亞裏士多德並沒有創造出什麼文學的優美詞彙,但是他建立了一套科學和哲學的術語。比如中庸、範疇、動機、目的、形式,一直到今天,這些詞都是哲學家們討論問題時不可或缺的詞彙。正是由於他的努力,哲學形成了在嚴格的表達方式,從而更加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但是,哲學也從輕鬆愉快的對話向嚴謹刻板的學術轉變,漸漸陽春白雪起來,讓人難以接近,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

幸福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隨著亞裏士多德成為一個著名的學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他的身邊,尋求哲學和修養方麵的指導。他們希望從這個智者身上得到關於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作一個有德性人這樣的問題的答案。

和他的哲學的博大嚴謹不一樣,亞裏士多德很淺顯地回答了年輕人的問題。

亞裏士多德說,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追求一個目的,那就是善和至善。善就是人的美德,人生的追求就是做一個有德性的人。要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人就是幸福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呢?亞裏士多德說“美德就是一種適中”,要做一個有德性的人,關鍵就是要懂得遵循“中道”的原則。“過度和不足都是惡行的特征,而適中則是美德的特性。”

亞裏士多德認為,人的性格的各種特性可以一分為三,兩頭是“過分”和“不足”,中間便是美德和優點。比如說:魯莽和懦弱是過分和不足,勇敢則在兩者中間;慷慨在浪費和吝嗇中間,自尊在傲慢和自卑中間,溫良在暴戾和萎縮中間,文雅在粗野和卑屈中間,謙恭在無恥和害羞中間,節製就在放縱和麻木中間,等等,亞裏士多德舉出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他的“中道”原則。

但是,亞裏士多德補充說,也有的東西本身就是壞的,比如通奸呀、盜竊呀、謀殺呀,這些東西本身並不存在什麼過度和不足,因而也就沒有什麼“中道”可言。

那麼,人們如何去把握這種“中道”呢?怎樣才能獲得這種美德呢?亞裏士多德說,“中道”不是數學中的平均數,人們不能用“過分”加“不足”除以二的辦法來得到“中道”原則。“中道”常常隨著不同情況的多方麵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隻有成熟、靈活的理智之人才能看得清楚,斷得準確。美德是一種藝術,是必須要經過訓練和學習才能掌握的。而且,美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們不是因為有個美德才正確行動,“人先有了行動,才形成這種行動的美德”。老師因為教書而成為老師,因為寫作而成為作家。同樣的道理,人們也因為做了公正的事而知道公正,因為行為節製而了解了節製。反複的行動讓人們漸漸從中把握出“中道”,也就掌握了這種行動之中的美德。所以,美德不可能是一次的行為,而是一種習慣。當人們養成了美德的習慣,也就享受到了美德帶來的幸福。亞裏士多德說:“人之善乃靈魂之功……正如一次晴天或一隻燕子並不構成春天一樣,一個人的幸福、滿足也不是一時之為善、一勞而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