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的人生境界
對人的生存境界進行分層次的研究是古今中外諸多學者思考的一條重要思路。馮友蘭是我們熟悉的一個中國哲學家,他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我們發現,馮友蘭和克爾凱郭爾所談的人生境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中西文化的交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之一,馮友蘭也是中國哲學家當中“走出去”,了解西方哲學的先行者之一。在這裏,在這兩個哲學家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新鮮碰撞。
我們還是先從最低的談起。馮友蘭先生的第一階段是處於自然境界中的人,這個時候的人“順才”、“順習”而行,他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沒有清楚底了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也“沒有清楚底意義”。“就此方麵說,他的境界,似乎是個混沌。”
人生境界的第二個層次是功利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利,而且他“所求底利,都是他自己的利。”
“利是可以使人得快樂者。”快樂可以包括各種各樣的快樂,但始終不過就是感官快慰和精神愉悅兩大類。
人生境界說的第三個層級是道德境界,這在克爾凱郭爾那裏是第二個倫理的階段。他們談的意義也相似,人在這個階段要懂得遵照社會的道德規則來為人處事,而不僅僅是遵照自己的欲望。馮友蘭說:“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盡倫盡職,隻是求‘成就一個是’。”
人生境界的最後一個層次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時此刻,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中國哲學中不可言說的東西往往就是最高的境界,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也。
孔子說:“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儒家的學者很少談到上帝之類的神靈。而西方是有宗教信仰傳統的社會,尤其像克爾凱郭爾這樣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哲學家,他的思想都在宗教的框架中展開。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境界在生活中結束,而克爾凱郭爾必須要回答上帝那裏,才能找到生存的意義,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別了。
死了,你才活著
既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依靠自身的信仰證明自己的存在,那麼這些人怎麼辦呢?
克爾凱郭爾說,人在麵臨死亡的時候,也能深刻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人們平常會沉醉享樂之中,而不知道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當人在體驗死亡感覺的時候,在感覺到生命無常,無法把握的時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讓人警醒,讓人懂得要去思考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而當人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人才能真正獲得自我。
所以,克爾凱郭爾說:“從事哲學就是學習死亡。”唯有在死亡的恐懼中,唯有在死亡的逼迫中,人才能獲得最高的存在,才能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所在。
中國有一個詩人這樣寫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克爾凱郭爾應該會很喜歡這首詩。
人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生存背後必然有著自我存在的意義。地球上有很多的生命,但是隻有人才懂得去尋找生命背後的意義。
克爾凱郭爾啟發了另一位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說人要“先行到死中去”,才能真正領會到生的意義。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這樣那樣地受著一些事情的製約,功名利祿啦,妻兒老小啦。然而一旦當我們麵對著行將到來的死,我們不能不把原來為之而煩的一切瑣事都當做過眼雲煙,或者把原先的一切都視作虛無的東西-或者說注意力都轉移到“死”當中來了。這樣,剩下的就隻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哲學家們稱之為“自我本真的存在”。人們才會思考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意義和價值。
換言之,也就是要把人投入到死的境界之中,人才能超越一切的俗世,從而才能明了自我存在的本真意義。
其他的什麼東西,都無法讓你完成這種超脫。隻有死了,人才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