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22)(1 / 1)

個人的生存就是一個人不斷地進行著這些不愉快的自我體驗的過程。如果說人生也包含著熱情、追求這樣的東西的話,那麼這一切也隻能在上帝麵前才能顯現出來,人隻有在和上帝的關係之中才能找到一些些的快樂和充實。

人生道路是三個階段

既然人生隻有在上帝那裏才能找到快樂,那麼人要怎麼樣才能走到上帝那裏呢?

克爾凱郭爾說,人在通往上帝的道路上,要經曆三個階段。人生這三個階段的體驗讓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因此,這三個階段也是人生的三個層次、三個境界,是人的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審美的階段。人在這個階段當中,為各種感覺、衝動和情感所支配著。人們沉溺於享樂,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充滿了各種混亂,腐化墮落,道德的敗壞,厚顏無恥的行為。莫紮特的歌劇《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就是這種“審美的人”。對於“審美的人”來說,此時此刻的此種享樂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人生再沒有其他的追求。既沒有信念,也沒有道德的原則。但是,這樣的生活不可能長久;即使滿足了享受的欲望,也難免的空虛和厭倦,因此到頭來人還是會痛苦。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就會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種較高的生活方式。

於是,人就來到了第二個階段,倫理的階段。“倫理的人”生活被理性所支配,能克製自己暫時的情欲,將個人的欲望和社會的道德結合起來。“倫理的人”能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規則和義務,讚美善良、正直和仁愛的美德,趨善避惡,崇尚理想,甚至願意為了實現某種理想而作出犧牲。蘇格拉底是“倫理的人”的典範。但是,當人的價值理念和社會的道德標準發生矛盾的時候,“倫理的人”就會因為不能達到道德的標準而自責,並感覺自己有罪。“倫理的人”太在乎社會的眼光,太想做一個得到稱讚的人。這就像一個小心翼翼要做好孩子的學生,一旦達不到老師、父母的要求,就會陷入自責之中。這樣,人生又回到恐懼、失落、絕望之中去。要解決負罪感的問題,就不能再依靠倫理了,而隻有依靠懺悔。於是,人來到第三種生活方式,宗教的生活方式。

宗教是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宗教的人”為信仰所支配,在這個階段,人不再追求審美階段所追求的享樂,也就擺脫了物質、肉欲的束縛。人也不像“倫理的人”那樣,追求社會道德的讚譽,也就擺脫了道德原則的束縛。人在第三個階段,隻是作為他自己而存在,他所麵對的隻有上帝。“宗教的人”的典範是阿伯拉罕。阿伯拉罕奉上帝之命殺死親生的兒子以賽亞作為祭品,因為這是上帝的要求,他就去做了。他隻遵循了心中信仰的力量,而不在乎世俗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也就沒有什麼束縛的力量能幹擾他的生活了。

按照克爾凱郭爾的觀點,人生道路的三個階段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過程。審美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倫理境界是過渡的境界,宗教境界則是最高的境界。人隻有在宗教的境界之中才能達到真正的存在,因此人生的道路就是一個走向上帝的道路。

人之所以會感到有罪而處於恐懼、厭煩、憂鬱和失落之中,就是因為人孤獨地站立在上帝之前,而不努力向上帝靠近。

不過,克爾凱郭爾並不認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道路都會依次經曆這三個階段。有的人一開始就選擇了宗教,也有的人一生都無法逃離審美。三種生活方式隻是可供選擇的可能性,而各人的選擇不同,隻有少數人能達到宗教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