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21)(1 / 1)

不僅僅在生活中,在思想上,他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在克爾凱郭爾活著和死去的幾十年中,他的哲學隻流傳在丹麥少數追隨者的圈子裏。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享有的惡名遠遠多於讚譽。在公眾的眼裏,他的人格及其生活方式的怪異是引起詆毀的原因,但是對其生活方式的偏見,讓人們忽視了他的思想。整整一個世紀以後,當人們在戰爭的廢墟上茫然不知所措時,哲人們發現了克爾凱郭爾。19世紀20年代,他開始受到德國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對傳統教會的反叛也開始為宗教界稱道,他在心理學方麵的創新思想受到了弗洛伊德的讚許。尤其是當存在主義哲學在歐洲出現和盛行起來以後,克爾凱郭爾的思想成了這個流派的重要理論基礎,他被作為存在主義的先驅而在哲學之中享有盛名。正因為這樣,後來的西方思想家不僅感慨地說,“就其一生和著作的影響來看,克爾凱郭爾更多的是屬於20世紀,而不是屬於他自己那個世紀。”

哲學史中有許多這樣的孤獨者,克爾凱郭爾說:“假如我戰死之後而願有一塊墓碑的話,我隻要刻上‘那個孤獨者’幾個字就行了。”

人是恐懼、悲觀、絕望的人

人是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克爾凱郭爾說,人都是一些為恐懼、戰栗、悲觀、絕望等情緒支配著的人。人人都苦苦掙紮,想要逃離這種消極的生存狀態,但是,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沒有人能逃得掉。反而,隻有這些體驗,才能使人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人為什麼會活得這麼艱難呢?克爾凱郭爾說,因為人總是感到自己有罪,這種犯罪感使得人處於恐懼狀態之中。我們知道,基督教認為人是有原罪的。當初亞當和夏娃不聽上帝的勸告,受了蛇的誘惑而吃下了禁果,從此,人就犯下了原罪,被逐出了伊甸園。亞當夏娃從此在人間繁衍後代,世上的人都是他們的後人,因此也繼承了他們的原罪,所以人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人天生就是一種會犯錯誤的動物。因此,國家才要設置法律來防範人的犯罪,才有了西方法治社會的基礎。克爾凱郭爾的一生都留下了深深的宗教的烙印,基督教人是有罪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生活,也影響了他的哲學。

人不僅僅背負著犯罪的恐懼,同時人也是孤獨無依的、空虛的、惶惑的,這些無法把握的感覺把人帶進了一種虛無的狀態之中。人們對這樣的生存狀態,特別是對自己竟然無法把握這個現實,感到十分失落、厭煩和苦悶。人因此而憂鬱,甚至絕望。克爾凱郭爾說這樣的悲觀消極的情緒是人最真實、最本真的體驗,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情緒。同時,也是這種情緒驅使人作出決定,采取行動,進行他說的“非此即彼”的選擇。

克爾凱郭爾和叔本華是差不多同一個時代的人,我們看出了,他的思想也刻上了那個悲痛的時代的烙印。

“非此即彼”的選擇究竟要怎麼樣選擇呢?在克爾凱郭爾看來,許多人對生活作出結論的方式就像小學生一樣,他們抄襲課本裏的答案,以欺騙老師,而沒有心思自己算出答案。這是人的一種悲哀。人因為不願意自己思考就喪失了自由的權利。人之為人就在於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來成就自己的生活,人的選擇沒有對和錯、好與壞之分,個人在作出選擇時的體驗、熱心和痛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因為沒有人能評判對與錯,人們無法把握的感覺又來了,人的恐懼感也由然而生。因此,無論自由與否,人仍然是恐懼、絕望、悲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