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20)(1 / 1)

父親的死去,克爾凱郭爾原本以為自己可以擺脫父親的影響開始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那個時候他找到愛情了,他和一個叫瑞金娜的姑娘在親密交往,這讓他燃起了追求新生活的熱情。而且1840年,他們訂婚了。但是在那之後不久,不知道什麼緣故,克爾凱郭爾重新為恐懼和憂鬱的情緒所支配,他感到在獻身上帝和婚姻之間,他隻能選擇其一。他在著作中這樣寫道:“如果你結婚,你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他最後決定選擇上帝,一年以後他解除了婚約。從此以後,他的生活更加的孤僻,心態也更加的反常,有時甚至近乎瘋狂。這是克爾凱郭爾人生的第三個恥辱。

盡管對陰鬱的父親始終有一種恐懼之感,但克爾凱郭爾還是深愛著父親,畢竟他的一切均是父親給的。老人的離去使得他悔恨萬分,他從這種悲痛中積聚起力量,重新振作起來,專心於學業,在1840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神學考試。在解除了婚約以後,他開始了孤獨的寫作生涯,人們在他作品中總是可以品味出這憂鬱的靈魂選擇的痛苦。

為了尋求一片哲學的熱土,克爾凱郭爾與1841年來到了德國,在柏林大學傾聽當時聲名顯赫的謝林對黑格爾的批判,這位大家比起丹麥的小教授們自然是精深了許多,但這位大師並沒能滿足克爾凱郭爾,開始還滿懷希望的他越來越失望,學期沒結束便返回了丹麥。從此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丹麥,他也沒有去謀求任何職業,靠著父親的巨額遺產過日子。

從德國回來的時候,克爾凱郭爾並不是一無收獲的,他帶回來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這本書是他的成名作,1843年在丹麥正式出版。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向人們描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種是美學的,一種是倫理的。美學的生活尋求個人的幸福,倫理的生活則強調對集體的責任。在洋洋灑灑的敘述中,還不時會出現極精辟的名言警句,讓人驚歎不已。該書的出版,在丹麥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時居住在巴黎的安徒生曾收到一封信:“一顆新的彗星在天空中劃過……我想在盧梭的《懺悔錄》之後還沒有一本書能在公眾中引起這樣波瀾。”這本能和《懺悔錄》相提並論的書,就是克爾凱郭爾的處女作。“非此即彼”還成為後來一個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口號。次年,克爾凱郭爾又寫出了《恐懼與戰栗》,這本書以《聖經》故事中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人類的信仰問題。這些書讓人們了解了這個哲學家的思想,也給他帶來的聲名。從此在他的一生中,他就再也沒有停下寫作的工作,《恐懼的概念》、《人生道路上的各階段》和《哲學片斷》,克爾凱郭爾著作頗豐。

晚年,克爾凱郭爾把他的全部精力轉到了宗教領域,也寫作了很多的作品,以至於今天我們說起他的時候,總是免不了和宗教聯係起來。但是,這樣一個為著宗教呐喊助威的哲學家,一個虔誠一生的教徒--他甚至為了信仰放棄了愛情和婚姻,他卻又和當時的丹麥官方教會有著深深的矛盾,他時不時地在寫作中會流露出對官方教會的不滿,和對教士的鄙視。1854年隨著與他父親相交甚密的明斯特主教的去世,克爾凱郭爾正式地開始了與教會地戰鬥。他不斷地在發表文章,抨擊教會,指責官方教會背離了基督教,責罵教士。在一個基督教傳統濃厚的國家,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克爾凱郭爾變得更加孤獨了,甚至與唯一的親人也斷絕了往來。克爾凱郭爾希望親身實踐自己對信仰和宗教的理解,他放棄了愛人,遠離了人群,但是他為自己的特立獨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的文章也再無人問津,1855年10月2日,他因中風被送進醫院,同年11月11日,年僅四十三歲的克爾凱郭爾在哥本哈根的一所醫院裏獨自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