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解脫,叔本華又提出怎麼樣的方案呢?我們剛才說了,他建議人們欣賞藝術、然後禁欲、然後絕食而死。他認為,藝術和審美是一種暫時的解脫痛苦的辦法,因為人在欣賞藝術的時候,所有的心思都沉浸到藝術的氛圍裏麵去了,這個時候人就會忘記了自己的欲望,也就能暫時得到了解脫。一個為情欲、貧困所折磨著的人,隻要能走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放心地瀏覽大自然的壯麗風光,就會重新獲得一種力量,又鼓起勇氣,敢於重新麵對生活的痛苦。這樣,因為欲望而產生的痛苦,在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中,就被一種奇妙的方式忘卻了,平息了下去。在藝術的欣賞過程當中,人們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個幻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當中,沒有這一些的痛苦,於是人們就在這個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了安慰,從現實的痛苦之中暫時的解放了出來。
但藝術欣賞的辦法並不徹底,因為藝術帶來的沉醉往往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而且,叔本華一再強調,這種方法是天才的解脫專利,一般的普通人,是無法擁有這樣的智慧而能夠從藝術當中得到解脫的。普通人不具備天才那樣敏感的神經,也沒有對藝術的一種直覺的審美能力,我們就無法欣賞到藝術真正的美。這樣又如何能解脫得了呢?而且,即使是天才,從藝術當中得到的“麻醉”也是暫時的,要真正解脫痛苦,還要想另外的辦法。
那就是禁欲,關鍵在於放棄性欲並自甘於痛苦,其中最徹底的辦法是絕食自殺。叔本華的辦法看起來很荒唐,把生命都否決掉了,哪裏還有什麼痛苦呢?但是抱著一起死的辦法又有什麼意義呢?那樣的話,就連看你叔本華哲學的人都沒有了。
但是叔本華說的這個“死”,不是那種生命終止的“死”,而是心如死灰和虛無寂滅的境界,這個可能是他從佛祖說的“涅盤寂靜”中學習得來的。
如何才能得到解脫,在佛教提出的解決方案中,也含有禁欲的成分。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佛門弟子,對於俗世中的人,佛建議人們要收斂自己的欲望,控製自己的欲望。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壓製自己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之一。而壓製自己的欲望不是解脫的根本,人要解脫,重要的是要能夠看破“無明”,認識到世界中真正的大智慧。能看破“無明”,也就自然地不會有欲望。高的境界是要讓欲望自然而然地滅絕,這樣才能從痛苦-空虛的左右為難中跳脫了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佛家和叔本華的比較,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位著名禪者說:老僧30年前,見山是山、水是水;後來略有領悟,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及至大徹大悟,見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如果說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是常人狀態,看到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天經地義;後來對萬物產生懷疑,發出思考,這便是哲人境界;最終去掉“無明”,見到世界依舊是它的本來麵目,這可謂是佛家境界。
然而,對哲學的欣賞,不應該論及孰高孰低。叔本華和佛教不同的解脫之道,如果說是西方外在超越和東方內在超越的差異,應該更合乎公允。
克爾凱郭爾:隻有死了,你才“活著”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人生
克爾凱郭爾(S?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出生在丹麥哥本哈根一個篤信基督教的家庭裏。他的父親出身貧寒,憑著果敢和精明,在哥本哈根經營羊毛白手起家,短短數年便成了大富商。但是老克爾凱郭爾並沒有迷戀於金錢,由於對哲學和神學問題產生了興趣,他加入了文人的討論,與當時的丹麥知識界來往密切,並憑借其雄辯成了沙龍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