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這是因為意誌愈完善,對痛苦也就愈敏感的緣故。植物是沒有痛感的。最低等動物的痛感很微弱。脊椎動物因為有了完善的神經係統,痛感能力就較高。到了人,痛苦就達於頂峰。而對於人來說,也是智力超發達,痛苦越深重,因此天才最痛苦。這一點我們並不陌生,許多天才都現身說法,告訴過我們他們的痛苦。歌德說:“天才的命運注定是悲劇。”,中國的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孤獨的痛苦;魯迅也是一樣,深知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卻隻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奈的痛苦。
天才由於具有高瞻遠矚能力,但卻未注意眼前。天才的眼睛盯著星星,腳下卻跌入水井。天才由於敏感和智慧,他思索的都是普遍的,永恒的東西;而常人所顧及的隻是眼前的,具體的東西。兩者就永遠無法溝通。於是,天才隻能從“一切美感中得到喜悅,藝術提供的慰藉和藝術家的熱情……足以讓他忘卻生活中的瑣事”。
然而,這樣的結果是,天才被迫離群索居,有時甚至被逼瘋。因為他對痛苦的極度敏感性,加上孤獨,崩斷了自己高貴的精神。亞裏士多德似乎對這個也深有感悟,他說:“凡哲學、政治、詩歌或藝術的傑出人物似乎都性情憂鬱。”叔本華接著亞裏士多德的話說下去,瘋癲與天才的直接聯係“是由盧梭、拜倫、阿爾菲耶裏等偉人的傳記建立起來的。”
中國人還有一句俗話,叫做“傻人有傻福”,這可以說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叔本華的說法。天才的意誌是完善的,傻子的意誌就是缺陷的。正是這種缺陷,讓它對生活的痛苦不敏感,而感覺不到痛苦,本身就是一種快樂,這就是傻人的福氣了。
世界上痛苦很多,但是天才卻很少,“大自然在無數千萬人中不時產生出一兩個天才來。”,叔本華也不禁感慨天才人物的屈指可數。按照他的理論,要成為天才,是要以快樂為代價的。天才的使命,就是多多的感受整個世界的痛苦,仿佛天才多感受一些,常人就能更快樂一些似的。然而,要當天才要付出如此的代價,就把許多形成中的天才都給嚇跑了。像中國古代的隱士,不理江湖恩怨,退隱山林,采菊東籬下,自得其樂;或者能看破紅塵,懂得把握稍縱即逝的快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這些是天才嗎?他們快樂嗎?他們的快樂用叔本華的意誌又如何解釋呢?
還是說這些已經是超越天才的天才了,他們悟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已經跳出了左右為難的鍾擺了,叔本華也就奈之不何了。
叔本華與佛教
我們說過了,在西方諸多思想家中,叔本華是受東方文化影響比較明顯的一位。據說在他的書桌上,隻有一尊釋迦牟尼的塑像和一幅康德的畫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兩大來源--康德哲學與佛教思想。
叔本華對人世間的痛苦,從哲學的角度刻畫得入木三分,他甚至說:“在這個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實的東西。”這種悲觀的論調很自然地讓我們想起了佛教教導的人生皆苦。
為什麼人世間會有痛苦,叔本華說了,是因為人有欲望,欲望無法最終滿足就產生了痛苦。而釋迦牟尼則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無明”就是無知,但這不是一般的無知,而是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易逝的,世間萬物都是無常,人們根本無法占有任何東西,但是人們卻偏偏固執地希望要去占有……這種無知地偏執就是“無明”,“無明”就產生了欲望。佛祖的說法比叔本華要更進一步,滅除欲望並不意味著解脫,人還要看透世事,看破“無明”,才能最終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