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16)(1 / 1)

叔本華說,既然欲望是痛苦的源泉,要消除痛苦就必須抑製人的欲望,擺脫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的理想和目標,從而進入宗教說的一種無我的境界。簡而言之,叔本華給我們提的是一個極端的建議:藝術、然後禁欲、然後絕食而死。具體的禁欲行為包括自願放棄性欲、甘於痛苦和死亡寂滅。按照他的理論,禁色絕食而死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說:“無欲是人生的最後目的,是的,它是一切美德和神聖性的最內在本質,也是從塵世得到的解脫。”

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有聲望的哲學家的理想。而當他終於得到了遲來的名譽的時候,雖然已經年邁,他還是十分樂意地享受著這一切: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他的文章;他讓人給他收集有關他的每一點評論;他飯後總是要吹一陣笛子,感謝光陰消除了他的青春之火--當悲痛的思想幫助他實現理想的時候,他似乎忘記了要詛咒這個世界的悲痛。

而且,叔本華自己並沒有禁色絕食--雖然他一生沒有結婚,但是他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很注重養生,特別怕死。這一切都成為羅素後來調侃他的材料。

叔本華還說,對於人來說,痛苦無法避免,但是痛苦也不都是完全無益的。叔本華說,痛苦是一個淨化爐,人隻有在痛苦的爐火中經過不斷的煎熬,苦思冥想,終於感到絕望,才能達到一種涅盤脫一切痛苦。

那麼,對於他自己來說,他是仍然掙紮在鍾擺之間而不自知呢,還是已然超越了一切的痛苦了?

性是一張賣身契

每一個正常的生命體,在成熟的期間,都會有一種生殖的欲望,或者按照叔本華的語言,有一種生殖的意誌。

一個授精了的雄螳螂,會甘心地讓母螳螂吃掉,為的是讓受孕的母體得到足夠的營養,繁衍出下一代的生命。黃蜂,一生都在忙碌著為自己看不到的後代準備食物。人是一種高等了的動物,不必為了下一代而犧牲生命,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也仍然是為了下一代的哺育而犧牲著大部分的生命。這就是一種生殖意誌。

生命體的生殖意誌是他的一種本能,生命體通過這種本能去戰勝死亡。

“有鑒於此。生殖器官就是意誌的焦點。”性欲就是生命意誌最堅決的表現。叔本華說為什麼古代人們會崇拜生殖器官呢,就是因為性器官是延續生命的本源,確保生命綿延不絕。性欲的滿足,新生命的誕生就等於延長了個人有限的生存時間,等於把生命肯定到了死亡之後。而從整個人類的繁衍來說,生殖意誌把生命肯定到無限期。

但是人生又是痛苦的,我們自己痛苦了還不夠,還要讓下一代繼續痛苦。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又像是一架上緊了發條的“人生之鍾”,重新開始痛苦-空虛的左右為難,如此循環不息。

這樣一來,生命繁殖的意義不就是讓痛苦一直延續下去嗎?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愚蠢的事情呢?於是,叔本華說,性的滿足猶如寫給生命的一張“賣身契”,而生命又意味著痛苦,因此自願放棄性欲就是否定生殖意誌的第一步,也就是否定痛苦的第一步。

這樣,他又回到他說過的要禁欲的人生最高境界之中來了。

天才最痛苦

人的本質是一種意誌的力量,而人生又都是一樣的痛苦。那為什麼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又樂不可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