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10)(1 / 1)

關於神,伊壁鳩魯說,神是存在的,而且神的數量很多,神和人長得一樣,也有性別之分,也需要吃飯睡覺。但是神居住在各個世界之間的地方,而不是在我們的世界上(希臘神話認為神住在奧林匹斯山上,和人在同一個世界上)。而且神自己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根本不願意自尋煩惱來幹涉人世間的生活,因為這樣會擾亂了他們的快樂和自由。所以,神對我們的世界絲毫也不發生影響,我們也就不必要對神懷有恐懼,沒有任何理由要害怕我們會觸惹神的震怒,或者害怕我們死後會在陰間受苦。伊壁鳩魯認為人們把自己的禍福歸咎於神靈,這是一種“虛妄的假定”,這樣會束縛了人的自由,還會讓人產生恐懼。人要有智慧,從這種恐懼中解脫出來。

至於死,伊壁鳩魯說我們無法逃避死亡,但是死亡正當地加以理解時並不是壞事。那麼死是什麼呢,死不過就是人的感覺的消散。死亡本身就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既不能說它好,也不必認為它很壞;死既不是痛苦也談不上快樂;死既不是善,同樣也不是什麼惡。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說:“你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幹的事情……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聽伊壁鳩魯談死亡,常常有一種讓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使得人們感到恐懼的死亡並不在眼前,人們害怕的是將要來臨的死亡,對一個還不存在的東西感到害怕,這不是荒謬的嗎?

當時的希臘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既然人活著那麼痛苦,而且人又無法逃避死亡。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出生呢?如果我們不出生不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嗎?

伊壁鳩魯這樣回應他們的問題:如果你認為這樣的邏輯是對的話,那你為什麼不去死呢?歸根到底,說這些話的人還是無法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伊壁鳩魯說,人既不要厭惡生存,也不要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活著,就要享受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活著,快樂就是最大的善。

伊壁鳩魯與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我們剛剛提到過,他是伊壁鳩魯的哲學在古羅馬時代最傑出的代表。他在伊壁鳩魯死後將近兩百年才出生,但是因為他忠實地繼承了伊壁鳩魯的思想,我們一般都把他看作伊壁鳩魯的學生。

盧克萊修是一個不得誌的哲學家,同時他還是一個詩人,他的詩和他的哲學是統一的,他用詩化的語言重新表達了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但是他所寫的哲學詩篇長期遭到壓製和摧殘,幾乎被毀掉,一直到文藝複興(1473年)時期人們才發現這個天才詩人。幾乎從沒有過任何別的大詩人要等待這麼久的時間才為人所認識到。但同時盧克萊修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稿本--僅有一個--幸而被保存了下來,使得人們最終能了解了他的思想。但到了近代,他的才華差不多已經是普遍公認的了,雪萊就曾經說過,盧克萊修和卞哲明.富蘭克林兩個人就是他最喜愛的作家。

盧克萊修的詩以韻文的方式重新表達了伊壁鳩魯的哲學。雖然這兩個人說著同樣的哲學,但兩人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如果說伊壁鳩魯是嚴謹的,那麼盧克萊修相對就要熱情得多。他和其他的伊壁鳩魯主義者一樣,把他們的哲學家當做救世主一樣地讚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