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快樂歸結為什麼呢?一句話“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精神上的平靜和快樂還是要有一定的物質享受為基礎的,但是他同時也認為要得到快樂,人的欲望要盡可能降低,使生活簡單化,養成儉樸生活的習慣。而且,人要得到快樂,還要有精神生活,重視知識的培養和友誼的增進,這樣做既能使人增進健康,又使人不至於貪得無厭,這樣就免除了痛苦的幹擾。最後,人就能達到一種身心寧靜怡然自得的“不動心”的理想狀態。這就是人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善,也是人生最終的目的。
友誼遠遠超過一切
伊壁鳩魯肯定地說,並不是一切追求快樂的行為都是有智慧的。他認為在一切時代裏所有的人都追求著自己的快樂,有時候追求得很明智,有時候則追求得很不明智。
在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裏,最可靠的快樂就是朋友之間的友誼。伊壁鳩魯說:“凡智慧所能夠提供的,助人縱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遠超過一切。”所以他和他的朋友們一起住在“花園”裏,共同就餐,談話和集會,享受友誼的樂趣。他又說:“友誼與快樂是分不開的,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就必須培養友誼,因為沒有友誼我們就不能安然無懼地生活,也不能快樂地生活。”
當年,他回到雅典來開辦學園的時候,他安家的方式也是為著友誼著想的。他在離雅典市中心幾裏處,在集市與庇拉尤斯港之間的美立特區找了一所大房子,同一幫朋友一起搬了進去。這所大宅子有足夠的房間,朋友們都可以有自己的住房,還有共同就餐和集會、談話的廳堂。伊壁鳩魯同時建議決不要獨自進餐:你在進飲食之前,先好好想一想要與誰同進,而不是吃什麼、喝什麼;因為沒有朋友共餐,生活無異於獅子或野狼。
後來英國有一個作家,看到了伊壁鳩魯講的關於友誼的哲學,他深有感觸地說:“除非有人看見我們存在,我們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們的話之前,我們說什麼都沒有意義;而經常有朋友圍繞身旁,我們才能確認自我;朋友知我、關心我,構成一種力量,這樣我們才能不生活在麻木不仁之中。”這樣又讓我想起了《聖經》。《聖經》裏一再教導人們要重視朋友之間的親密和諧關係,耶穌就說朋友是你的一麵鏡子,照出你自己。這和作家說的通過朋友確認自我,不是一個道理嗎?
伊壁鳩魯分析了人的內心的需要以後,他說:“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給予我們的關愛與尊敬是財富不見得能提供的。”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標準來衡量我們,他們看重的是朋友的品質;真正的友誼也不以財富和社會地位為轉移,所以在朋友麵前穿什麼樣的衣服、生活如何的窘迫,都不會於心不安,反而可以從朋友那裏得到安慰和鼓勵。追求成功的欲望不一定單純出自對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動機可能是希望得到朋友的讚賞和善待,我們追求社會地位的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關注。
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伊壁鳩魯有很多的朋友,即使在他死後,他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他的確可以說自己是一個快樂的人了。
死亡是無足輕重的事情
伊壁鳩魯還告訴人們,要生活快樂,還必須要從恐懼中解放出來。
而人類最大的恐懼,伊壁鳩魯接著講,一是神,二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