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待遇還是選擇機遇?"尤其是我們剛出校門的學生來說,第一份工作就麵對很大的抉擇。 前惠普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感言中說:"我不太讚成過於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和真正的馬拉鬆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隻有一次機會。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後是走到終點的,隻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3k-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年以後拿多少?估計5k-10k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後麵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
剛出校門,能填飽肚皮就行,你選擇什麼行業,決定你的職業生涯發展前程;跟一個什麼樣的老板,決定你的職業生涯發展速度。薪水是最直接的回報,但一定不是最大的回報,鍛煉機會、施展舞台、提升空間才是你的最好、最大報酬。不要看待遇的絕對數,待遇和業績成正比,待遇和能力成正比。既要看眼前的待遇,更要看發展機遇。機遇比待遇更重要。《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隻看富人的結果-錢,我們要與富人學習、比肩他們的思維方式、習慣、行事方式、經營方式、工作精神。當我們渾身都具備了成功者的素質和習慣,我們不成功不可能、不富有都不可能!
30歲之前的我們,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鍛煉是第一的。著名職業生涯專家程社明先生有句職業生涯名言:在職業生涯早期,對自己鍛煉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職業生涯中期,掙錢最多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職業生涯後期,實現人生價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自然界當中,一棵參天大樹要結出果實,它的根係要非常的發達,要吸收非常多的養分。 樹根的部分越發達,樹冠的部分會越旺盛,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在自然界當中土地肥沃的地方,樹根和樹冠的比例是1:1,在平原地帶的比例是2:1或者3:1,在沙漠和幹旱地區比例是5:1。這說明什麼?在越貧瘠的地方根需要紮得越深。
曾經看到過一份調查,關於大學生選擇雇主看中的是什麼。在這次調查中,90%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理想雇主時,最看重的是企業給個人提供的發展空間。這個發展空間還可細分為:個人的專業、興趣是否對口,企業給個人提供的發展前景等。隻有10%的大學生仍然看重薪水的高低。畢業生淡化待遇,重視機遇的大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從2000年到2005年之間,可以明顯感覺到大學生在就業待遇問題上的轉變,這其間2003年是個分水嶺。2000年,一個重點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期望值是1000元-1200元,而我們給出的薪水是900元-1000元;到了2002年和2003年,平均的期望值大約是1300元-1500元;2004年這個期望值開始有所下降。大學生對於職業前景的關注、對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視,正表明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越來越理性化。"職業是對教育投資的回報"的觀念正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職業前景、整個人生的規劃和審慎思考。從這種意義上講,沈陽的當代大學生正在走出"天之驕子"的心理暗示,走上了更加"平民化"的低姿態務實路線。
人才的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最根本元素。傳導一種平等、互助、合作共贏的價值取向,並致力於為企業員工提供能夠發揮其才能的環境與平台。一個企業的創業,人是關鍵中的關鍵。
對於初涉社會的大學生來說,不要要求企業太多,薪酬待遇並不是第一位的考量因素,發展空間才是最重要的。簡而言之,就是機遇和平台。
大學生剛剛走上社會,要把機遇放在第一位,找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企業和老板才是最重要的。隻有在這樣的企業才有發展的平台,才有步步前進的可能。曾經一個公司來了一位博士後,問及期望的待遇,博士後讓公司根據他的能力和貢獻給付。通過幾次溝通,公司暫定給他年薪10萬。兩個月後,發現他能力果真不俗,馬上調整了待遇,將年薪提高至20萬。實際上,找到優秀的企業,有了良好的平台,這才有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隻要讓企業認識到你是真正的人才,你所期望的待遇自然會實現。財富是一種資產,你在追求機遇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理財。財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通過自己不斷的追求和辛勤勞動得到的回報。而對於企業來講,最重要的就是要構建一個能夠讓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和平台。
一份由《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五種情形最可能成為引發青年跳槽的理由,即:"發展空間小"、"待遇低"、"學不到東西"、"領導管理不善"和"不能學以致用"。
該項調查也顯示:缺少發展空間已經成為當代青年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並且,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喜愛自己現有工作的人數比例反而越少。調查發現,不同學曆、職業和年齡的群體,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數比例也存在明顯差異。隨著學曆的增高,"很喜歡"現有工作的青年比例越來越少,從初中文化程度群體的34.9%逐漸下降到本科群體的19.4%。 調查也顯示,"發展空間小"成為當代青年跳槽的最可能原因,有63.0%的青年都會因此而考慮換工作,其次是"待遇低",獲選率為46.7%,由此可見,相對於"錢途",現代青年在工作選擇上更加看重"可持續發展",更傾向從一個長遠的角度來評價一份工作,這應該是一種更加理性的擇業態度。
30歲之前的我不在乎待遇,30歲之後的我們才會能更好的把我機遇。實際上,待遇和發展並非矛盾而是一體的,選擇用人單位時不可浮躁,要考慮長遠目標與短期利益的平衡、學習與發展的平衡,當然把握好這個平衡的前提是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即認清你的"本我",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學習的階段收入隻能排在第二位,發展的階段待遇不理想時,要考慮行業的薪資水準和自己的待遇是否會提高。這是一種非常理性化的選擇。如果是感覺待遇不高,犧牲短期的物質所得是否能夠爭取到未來的提升或者較快的改善,這是做決定的重要參考。前途暗淡的公司自不用說,但有些公司潛力固然很大,可是對員工一向苛刻,整天大喊降低成本,那身為成本的你能獲得的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