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前的我們,大都已經是開始工作了,或是為別人打工或是給自己打工,但大多數還是"打工一族"。給別人打工,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你對工作的興趣,我們都會談到一個待遇問題。這也是我們當前在工作期間,最為關心最直接的一個問題。
工作後,誰都想拿高薪,誰都想各種福利滿天飛,然而這不現實。你找到了一個工作機會,想待遇更高,似乎老板怎麼開價錢都滿足不了你的欲望,事實上,誰都不糊嫌錢少。在大家都怨天尤人的時候,有很多精明的人卻沒有太在乎待遇,他們看中的是發展的機會,也就是一個機遇問題。
1992年,一家知名媒體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大城市的萬名青年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他們對"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是誰"的答案的排名中:第一名是比爾?蓋茨。第二名便是大學畢業後放棄到省級機關工作的機會、僅帶四千元下海、創業第三年實現年銷售額3.6億元、神話式的青年企業家原巨人集團老總、年僅28歲的史玉柱(關於史玉柱從發跡到敗落、又從敗落到東山再起的詳細事跡可從網上查詢)。
史玉柱的成功應該說是一個不計較眼前待遇而注重抓住機遇的典型案例:那時的他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風頭浪尖上,幾年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學的就讀,使他早早聞到了市場自由競爭的"血腥"味道,感受到以狂熱的激情去頑強拚搏力爭成功的緊張節奏。畢業後在機關工作的他好像被抓回來關在籠中的獵豹,雖然養尊處優、衣食無憂,但卻會慢慢鈍化他在市場拚殺的爪牙,消蝕他遊走森草原的野性。於是,他在那個舒適的環境幹不到半年時間就毅然辭職下海,這樣才打造了一夜之間巨人集團成長為經濟"巨人"的神話。當然,盡管後來因經營管理不善使"巨人"倒下,但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也許實現輝煌、證明自己,就已經賦予了自己這個青春一個完美的定義。
找個理想的工作,有份可觀的收入,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每個30歲之前的人的熱切期望。但作為有理想、有知識、有抱負但缺乏社會閱曆和工作經驗的青年人來說,能否處理好要求待遇與把握機遇的關係,對於其是否順利就業、實現個人價值、獲取良好的發展潛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些畢業的學生,就是因為畢業後過分看重待遇,與本應屬於自己的發展機遇失之交臂,不僅錯失了就業機會,也限製了個人發展,甚至從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可見,在決定自己畢業後"何去何從"時,對機遇與待遇問題必須慎之又慎,認真權衡。
所謂機遇,簡而言之,就是便於自己施展本領的機會、時機、境遇,它既包括能夠使自己麵臨發展的現狀,又包括可能發展的潛在因素,雖然是無形的資產但也是無限的資源;而待遇主要是指從事謀行業所享受的工作環境和物質條件,即使再多也是有限的。因此,有遠見卓識的人,往往對機遇更看重一些,甚至在待遇上做出一定的犧牲,去贏得和把握眼前的各種機遇。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羽毛上綁上黃金,鳥兒是不會飛遠的。"在職業選擇問題上過分看重一時的待遇而忽視的機遇的行為是"近視"的行為,這樣的人是很難有一番作為的。反之,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理抱負放在第一位,並敢於和善於抓住擺在自己麵前的機遇的人,則可能已走上成功的第一步。著名導演張藝謀電影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廣西電視製片廠,雖然自己很不情願在被動服從,但能安心本職,勤奮工作。也就因為這裏地處偏僻,人才缺乏,才使他獲得更多次親自上機、親自執導、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終於成就了這個世界級的"名導"。反之,如果當初他不滿意這個分配結果,或怨天憂人,玩世不恭,或不思進取,自暴自棄,就很難有一番作為。即便是四處找人進北京、進上海等人才濟濟的城市,直接執導的事情不知多長時間才能輪上他,他這個世界級的導演或許會給後排若幹年,甚至很難有出頭露麵的機會、脫穎而出的機會。所以,盡管他是塊玉,但其光澤也許永遠被德高望重的名流所淹沒。
即使我們在乎待遇,但機遇和待遇也有個"誰先誰後"的問題。待遇應該從機遇中去爭取,去獲得。"要想有地位,首先得有作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對於年輕大學生來說,獲得一個好的工作機遇,就取得了一個展示才華的用武之地,因而不可輕易放棄。我院畢業生翟鵬,畢業時在一個月薪僅400元的保險公司上班(這個收入僅與當時西安的下崗人員低保持平),他喜歡自己的專業,喜歡保險工作。在半年的工作時間內,他積極進取,不斷"充電",愛崗敬業,工作成績突出,並很快在公司的嶄露頭角,職務一升再升,薪金提了又提。去年,他又從西安跳槽於北京的一家保險公司,獲得了年薪達30萬元的優厚待遇。
有時候抓機遇是需要有魄力和冒險精神的。因為很多機遇總是有風險和挑戰伴隨的。如果說一個人智商、才能、實力是常量的化,那麼風險就是一個變量,收益就是這個函數的值,一定而風險是與獲益成正比的。人們說的膽識,其實就是知識、智慧和膽量的總和。做大事情就要有大氣度,如果總是斤斤計劃,患得患失,那麼隻能使本該屬於自己的機遇白白流失。因而,在利益和機遇的權衡中,我們要學會舍得。俗話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會有得"。如果心靈和雙手都被無關緊要的東西占著,自然就騰不出來去抓關鍵的東西。
要想獲得就業和發展自己的機遇,就必須有很強的機遇意識和自我定位意識,在用人單位考察我們的同時,我們也對用人單位進行詳細的考察。這考察不是看工作環境是否舒適,工資袋裏的鈔票是否符合自己心願,而是要看看這個崗位自己有沒有興趣、熱愛不熱愛,是否能傾心投入;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空間;看看本崗位是否有利於自己職業精神磨練、工作經驗積累;看看工作的"軟環境"是否良好、風氣是否端正、各種關係是否順暢和諧、企業的形象是否好,等等。在此基礎上,對自己幹不幹、怎樣幹以及如何向單位提出合理化建議等問題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重視機遇並不是要求大家做隻幹事不享受、隻付出不收獲、隻擠奶不吃草的"冤大頭",而是指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心態,客觀衡量自己、別人和用人單位,堅持"有多大胃口端多大的碗,有多大的力氣拉多大的車"。實在找不到令自己滿意待遇的工作的話也可"先占位、再定位",實施"騎驢找馬"的就業策略,到用人單位用實踐鋼化自己騰飛的翅膀,用團隊精神塑造自己的職業靈魂,隨著個人翼羽的豐滿,在本單位已經沒有伸展筋骨、大顯身手的空間,當然可以另攀高枝或自立門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