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前的我們,無論是在擇業時,還是在工作是,最最重要的是找準方向。有這樣一個語言故事:無邊無際的太平洋中,一艘航船和一塊木板相遇了!
"你要去哪裏?"木板問航船。
"我要航行到墨西哥灣,你呢?"
"我,我也不知道我要漂向哪裏?"
"什麼,在廣闊的太平洋中你卻在漂泊......"航船有些著急。
"這又會怎麼樣呢?我已經從印度洋漂向了太平洋,還不是在走!"木板無所謂的說。
"可太平洋是你要去的地方嗎?"
"哦,這你倒是提醒了我,其實我一直想去非洲的好望角。"
"沒有方向的努力,隻能是漂泊,永遠也到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說完,航船向著墨西哥灣方向的航線駛去。
看了這個寓言你有什麼感想呢?當30歲之前的你進入社會時,你就開始駕駛著你的人生之舟在職業的海洋中航行或者漂泊。你可以選擇像航船一樣航行,也可以像木板一樣漂泊,而決定這兩者的隻是你要行駛的目標,朝向的方向及前行的航線。
或許你會以很高的薪水來作為衡量好工作的標準,或許你會以很高的職位來衡量好工作的標準,又或許你會以進入外企、500強為衡量好工作的標準,或許你會以進入民企私企有較大發展空間為衡量好工作的標準,再或許你會以找到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相對口的工作為衡量標準,還可能你會以找到和自己興趣相一致的工作為標準。
的確,高薪高位、名企外企、專業對口、興趣相關、有發展空間等都應該是你找工作要衡量比較的因素,但你忽略了一個對於職業生涯發展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方向!方向可以引領我們實現目標,方向可以引領我們規劃航線,方向可以引領我們直達目標,方向可以使我們不走錯路,少走彎路,避免走回頭路。
確定了方向,我們就要在方向的指引下,適時的抓緊機遇,這樣你才會成功。機遇是你成功的外部條件,是你成功的關鍵所在。機遇隻是個人發展成才的的外因,它是我們成功的必要條件,有了機遇可以幫助我們成功,但前提是我們努力了,也就是你自身的內因才是決定你是否能成功的關鍵。有了機遇,而你自己沒有準備也是不是不能成功的。所以說,機遇不是成功的關鍵,它隻是幫助我們成功的催化劑而已。機遇隻所以成為成功的關鍵是根據馬列主義唯物世界觀得出的。我們說客觀條件決定人的主觀意識,一個人的成功要憑借的不隻是自己的主觀努力,三國時期的周瑜就曾慨歎過:萬事具備,隻欠東風。古人如此,今人依然。我們的主觀努力不就是要充分發揮外界條件的最大優勢嗎?所以說無論成功的人是處於優勝還是劣勢,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由於外界機遇的存在,而自身的努力也不過是加快成功的動力而已。
現代漢語辭典把機遇解釋為對人有利的時機、境遇和機會。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把科學工作者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某項觀察活動、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之為機遇。由此可見,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物,它是認識機遇、駕馭機遇的總和;而成功是個人事先樹立某個有價值的目標,而循序漸進使之成為現實的過程。
顯而易見,無論是樹立目標還是實現目標都需要一個好的境遇即機遇,機遇貫穿了成功的全部過程。機遇具有偶然性、客觀性和意外性。客觀性是指機遇的存在不以人的好惡而改變;意外性是指機遇通常出現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預知的活動之外的,機遇的時間性特別強,長則數載,短則稍縱即逝。伯樂相馬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詳,千裏馬客觀存在,但在伯樂出現之前卻沒人能認識它是千裏馬,正是伯樂的出現,使人們認同了千裏馬的存在和價值。對千裏馬而言,這就是它成功的關鍵,伯樂就是機遇。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李白不但有本事,而且是出類拔萃,這點不容懷疑,但是他一輩子都沒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因為他沒有機遇。
可見機遇是成功的關鍵。30歲之前不在於待遇,30歲之後才能把握成功的機遇。機遇是一切其他因素產生效應的前提,如果沒有機遇,縱使你有才華也得不到展現抱負的機會和舞台。常言道,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區別就在於能否抓住機遇。所謂君子適時而動,英雄應運而生;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由此可見機遇何等重要。所以,事到臨頭眾人都十分在乎來之不易的機遇!
居裏夫人說得好:"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一個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機會,但偶然機遇的被發現、被抓住與被充分利用,卻又絕不是偶然的。諸葛亮可以出人頭地,除了他本身的才華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抓住了劉備三顧茅廬給他提供的機會,抓住機遇就能獲得成功,進一步說明了機遇是成功的關鍵!
抓住機遇還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還會創造機遇。大家如果把《孫子兵法》拿來讀一讀,就會理解怎麼才能創造機遇,以及機遇為什麼是成功和勝利的關鍵!過去的紅軍和解放軍的運動戰,就是軍事上創造機遇、抓住機遇獲得成功的好例子。
30歲之前不在於待遇,30歲之後我們才能把握和創造機遇,避免一葉障目的錯誤。機遇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因素,機遇或許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抓住機遇、創造機遇,走上成功的道路,堅定地樹立起我方百擊不倒的立場:機遇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