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30歲之前不懂得合作,30歲之後就不懂得分享(3 / 3)

"來,現在我帶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帶著這名教士進入了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跟上一個房間的情景一模一樣,也有一大群人圍著一隻正在煮食的鍋坐著,他們的湯勺柄跟剛才那群人的一樣長。所不同的是,這裏的人又吃又喝,有說有笑。

教士看完這個房間,奇怪地問上帝:"為什麼同樣的情景,這個房間的人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到嗎,這個房間裏的人都學會了喂對方嗎?"教士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世人,人活在這個世上,一定要學會分享與給予,養成互愛互助的行為習慣。我們在地獄裏看到的那群吝嗇鬼,他們寧願自己餓死,也不願去喂對方。正像英國詩人白朗寧所說的:"把愛拿走,地球就變成一座墳墓了。"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分享愛,分享勞動,分享喜悅乃至分享痛苦,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有些人做人往往總是斤斤計較,幹什麼事情總怕自己會吃虧,更怕讓別人得了便宜。這樣的人就是沒有領悟到分享的真諦。其實,從古至今,奉獻的意義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你付出的並讓他人從中受益的,另一層就是你從你的付出中所得到的回報。當然,這種回報,有時候是你看得見的,有時候則是你看不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回報自然好,而看不到的回報更可能是一種你精神上的豐富財產。

人們總是幻想能夠過上天堂裏的美好生活,正因為是幻想,所以我們總是覺得天堂離我們很遙遠,而其實,天堂離我們並不遙遠,隻要我們懂得分享,快樂和幸福往往便會"不請自來"。

分享的要義來自於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自於我們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來自於我們是不是可以擯棄那種寧願自己餓死,也不願為他人做出付出的"地獄般的行為"。

天堂裏能看到什麼?那位教士已經告訴了我們,他看到的是"施恩與人共分享",是"獻花者手中留餘香"。正像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所說的:"神奇的愛,使數學法則失去了平衡,兩個人分擔一個痛苦,隻有一個痛苦;而兩個人共享一個幸福,卻有兩個幸福。"

我們現在都知道諾貝爾獎是瑞典科學家諾貝爾設置的。他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大的成功?運氣、聰明、勤奮?這些隱私各占一些吧。還有重要的一點我們忽略了,那就是他樂於與別人分享知識的情操。

諾貝爾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位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而說道:"柏濟生病了,以後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諾貝爾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做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學期末了,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

諾貝爾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卓越的化學家,最後更發明了火藥而成為巨富。當他死後,並將他所有的財產全部捐出,設立了知名的諾貝爾獎。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獎勵在國際上對於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文學、經濟及致力於人類和平有所貢獻的人。因為諾貝爾從小就有開闊的心胸,也有著樂於與別人分享知識的偉大情操。諾貝爾不但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也留下了後人對他的永遠懷念與追思。最後在曆史上,大家都認識考第二名的諾貝爾,但少人知道永遠考試獲得第一名的柏濟。其實,如果他樂於與別人分享所獲得的知識,別人也會把自己的心得傳授給他。從諾貝爾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一個深刻的認識:諾貝爾的成功,絕非隻靠他的聰明才智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氣度和樂於與他人分享知識的態度。

在動畫片《人猿泰山》中,人猿泰山為什麼被推舉為森林之王呢?比力量,他比不過大象;比速度,他比不過獅子與老虎;比靈敏,猴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泰山之所以在森林稱王,不是依賴武力與體力,他靠的是與他人分享快樂的關係。他和每種動物交朋友,關心他們也照顧他們,所以大家都喜歡他。所以當泰山有急難時,大叫一聲,每個動物都出來幫助他。

泰山的叢林法則,其實也可以運用到現實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隻要你學會與人分享,你就能獲得更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成功的機會就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