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有句名言:美好的東西時常是由於它是真誠的。 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每一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如果我們用所謂的標準來掩飾本來的麵目,那麼我們也就迷失和丟失了本身的自我。
30歲之前的我們學會了交際,在現實社會之中我們才會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必須謹記"別人是自己的鏡子"。有時候在交際之中,我們的一句話就可以成定局,有個典故就是說得如此。戰國時代,孟嚐君被貶退居封邑薛城時,被楚人圍攻,齊王卻不理會他。淳於髡出使楚國回來,路過薛城,孟嚐就對淳於髡說:"先生救救我吧!"
淳於髡說:"請放心。"
淳於髡回到齊國,報告了出使情形後,齊閔王問道:"在楚國還看到什麼?"
"楚人太野蠻,而薛也不自量力。"
"什麼意思呢?"閔王問。
淳於髡說:"薛不自量力,偏偏要為先王立清廟;楚人不講理,出手就打它。眼見清廟將被摧毀,我所以才這樣說。"
"是啊!先王的廟在那裏。"閔王關切地說。於是閔王趕緊派兵救薛。
倘若把以上的情形一轉換,到現代某個商務談判之中。你作為某個公司的談判代表,是否能說服對方來投資某項目,不僅需要你能言善辯,更重要的是你要在交流之中從最細微之處入手,最後你能否用關鍵的一句話來讓對方動心?
淳於髡片言隻語救薛於危難,顯示出他的足智多謀。淳於髡明知齊閔王厭棄孟嚐君,開門見山地讓齊閔王出兵救薛必然行不通,於是他采取了迂回的戰術,先從低貶薛說起,讓齊閔王便於接受,然後以"楚人太野蠻,而薛也不自量力"引起齊閔王的獵奇心理,接下來又從"先王之廟"入手,引齊閔王主動上鉤。因為淳於髡知道沒有一位君王會坐視"先王之廟"被毀而無動於衷。這就是淳於髡善於交際的高明之處。
高明之人,自有其高明之處。為何曆史上這麼多的偉人,多半是政治家或是活動家?思想是最重要的一點,沒有自己的思想,就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另外一辦,則是良好的交際,交際之後隱藏的那麵鏡子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30歲之前不懂得交際,30歲之後就沒有好的人際關係,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係。所謂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各種具體的社會領域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聯係,它反映在群體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距離和相互吸引與排拒的心理狀態。和諧、友好、積極、親密的人際關係都屬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諧、緊張、消極、敵對的人際關係則是不良的人際,對一個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害的。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是一個人心理政黨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語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有人說"成功=30%知識+70%人脈";更有人說"人際關係與人力技能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因為人的生命永遠不孤立,我們和所有的東西都會發生關係,而生命中最主要的,也就是這種人際關係。要想成功,就首先應該知道並靈活地處理好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基礎,還需要尋根於善於交際。
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新澤西的一家分工廠,過去曾因管理混亂,而差點倒閉。後來總公司派去了一位很能幹的人物,在他到任後的第三天,就發現了問題的症結:偌大的廠房裏,一道道流水線如同一道道屏障隔斷了工人們之間的直接交流;機器的轟鳴聲,試車線上滾動軸發出的噪音更使人們關於工作的信息交流越發難以實現。
由於工廠瀕臨倒閉,過去的領導一個勁地要生產任務,而將大家一同聚餐、廠外共同娛樂時間壓縮到了最低線。所有這些,使得員工們彼此談心、交往的機會微乎其微,工廠的淒涼景象很快使他們工作的熱情大減,人際關係的冷漠也使員工本來很壞的心情雪上加霜。組織內出現了混亂,人們口角不斷,不必要的爭議也開始增多,有的人還幹脆就破罐破摔,工廠的情勢每況愈下這才到總部去搬來救兵。
這位新任的管理者在敏銳地覺察到這一問題的根本之後,果斷地決定以後員工的午餐費由廠裏負擔,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留下來聚餐,共渡難關。在員工看來,工廠可能到了最後關頭,需要大幹一番了,所以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其實這位經理的真實意圖就在於給員工們一個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以建立信任空間,使組織的人際關係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