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是什麼?眼光就是一種謀略,一種個人魅力,更是一個人獨有的觀點。古人說的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裏說的"眼"就是一種內在的獨特的眼光和眼力,它深邃而頗具穿透性,更是常人所不及的一種人格高度。
很多年前,美國耶魯大學曾進行過一項跟蹤調查研究。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員向參與調查的學生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目標嗎?"對於這個問題,隻有10%的學生確認他們有目標。然後,研究人員又問了學生們第二個問題:"如果你們有目標,那麼,你們是否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了呢?"這次,總共隻有4%的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20年後,當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追訪當年參與調查的學生們的時候,他們發現,當年白紙黑字把自己人生目標寫下來的那些人,無論從事業發展還是從生活水平上看,都遠遠超過了另外那些沒有這樣做的同齡人。不說別的,這4%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了餘下96%的人的總和!那96%沒有把人生目標寫在之上的人們一生都在幹些什麼呢?答案令人回味:這些人忙忙碌碌,一輩子都在或直接或間接、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幫助那4%有眼光的人們實現他們的奮鬥目標。
這些人之所以有明確的目標,那是因為他們有Vision。Vision就是眼光。有了眼光,我們才會善於發現,發現疑問,發現契機,發現常人無法企及的目標。
在現實的世界中,如何做到全麵深入、細致入微以至於麵麵俱到,如何能在某個領域獨領風騷、獨占鼇頭,如何在紛亂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商業常勝軍?眼光尤為重要!擁有獨特的眼光,就如同是一個商人手持一本致富經,就如同一位僧侶讀到了佛學的真諦,如同是一把利器插入敵人心腹。30歲之前要有眼光,一個有眼光的人,就是已經邁進了成功的門檻。
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中國溫州人,就是一個這樣善於有眼光的群體。溫州人之所以是中國最會賺錢的群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盯住別人沒發現的賺錢機會,從無到有、由小變大,一步步將生意做大。有一個溫州姓李的老板,從一無所有到8000萬元家產的發跡史,他的發家史中始終有"眼光"這兩個字。
當初,李老板一無所有,窮得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當看到別人做生意,賺大錢,但自己沒有本錢,左思右想,他就到處走走。這一走,就走出了一條路來。
他發現,城裏人開始講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很好,清潔衛生每日都做,比如拖地。一塊布抹地很費時費事,如果改用棉質拖把,那就方便簡單多了。製作棉拖把有何難呢?於是,他就四處去打聽,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結果,他在一家大棉紡廠的垃圾堆裏,撿回了許多廠家丟棄的碎棉布條。他便利用它們,分理出來紮成各種拖把。拿到街上試銷,每把可賣到2元錢。對,就先幹這個無本生意。於是,他便放手幹開了。一年之後,他居然積蓄了500多元。
有了這500多元,他便考慮,怎樣才能迅速致富呢?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利廢這一行最有搞頭。於是,他又改變了隻紮拖把的單一產品結構,東借西湊,弄了點資本,購買了縫紉機。他把撿來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塊,拚縫成童裝,細小的,便紮拖把。這樣幹了半年之後,賺了5000多元。
這時候,李老板的眼光放得更遠了。他瞄準市場上毛毯熱銷,專門從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棉紡廠、化纖廠中收購各種邊角料,運回後,篩選分揀,那些大塊的製作成童裝;細小的,不再製作拖把,而是剝理成絲,紡成絲線,編織成各種毛毯,或者掛毯。
比如童裝,每件成本相當低廉,原材料連同人工及各項開支打進去,也不過3-4元,而大宗批發,一般都在10元以上。那些用彩色化纖邊角料編織而成的毛毯,則色彩鮮豔,構圖巧妙,又結實密匝,因此,深受用戶歡迎。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嚐到甜頭後,李老板又加大投資,擴大生產規模,除了生產加工童裝、毛毯之外,他還把業務擴展到飲食業上來。一年之後,他又開始涉足家電行業。當時,家電市場正在起步,李老板便率先行動,專營日本進口原裝件產品,很快,便賺到了更多的錢,一躍成為千萬富翁。
成功是什麼?對於溫州人李老板來講,就是會發現,就是要學會"慧眼"識寶藏,而他的寶藏就在眼皮底下,關鍵是有沒有"放眼寰球"的這個境界。溫州人的財富故事遠不止於以上境界,其商業智慧的精髓,在於被世人普遍讚譽的"三麵鏡子"理論:高屋建瓴,未雨綢繆,及時把握社會的發展趨勢(望遠鏡);以洞若觀火的敏銳觀察力,對市場的需求體察入微(顯微鏡);見微知著,一葉知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放大鏡)。溫州人通過對這三麵鏡子的悉心打磨,練就了一身縱橫商海的過硬本領,使自己逐浪潮頭而立於不敗之地。 這三麵鏡子更是對眼光的一個全麵的詮釋。
30歲之前要有眼光,這不僅是一種事態發展的趨勢,更是一條成功之路捷徑,而如何踏入捷徑?不引進需要才華、勇氣、毅力、機遇,更重要是我們的一種心態。即使你滿腹經綸,卻不懂得奮發有為,隻是在原地踏步、固步自封、目光短淺,那你也隻能是"傷仲永"了;假如你能力方麵欠缺,可是你有著有穿透性的眼光,善於發現商機,善於善於管理,善於利用自己的資源,或許成功的大門就會開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