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量什麼,膽量就是心裏敢去想。它往往伴表現的是一個人身上具備的勇敢、果斷、敏銳行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板招聘雇員,有三人應聘。老板對第一個應聘者說,樓道有個玻璃窗,你用拳頭把它擊碎。應聘者執行了,幸喜那不是一塊真玻璃,不然他的手就會嚴重受傷。老板又對第二個應聘者說,這裏有一桶髒水,你把它潑到清潔工身上去。她此刻正在樓道拐角處那個小屋裏休息。你不要說話,推開門潑到她身上就是了。這位應聘者提著髒水出去,找到那間小屋,推開門,果見一位女清潔工坐在那裏。他也不說話,把髒水潑在她頭上,回頭就走,向老板交差。老板此時告訴他,坐在那裏的不過是個蠟像。老板最後對第三個應聘者說,大廳裏坐個胖子,你去狠狠擊他兩拳。這位應聘者說,對不起,我沒有理由去擊他;即便有理由,我也不能用擊打的方法。我因此可能不會被您錄用,但我也不執行您這樣的命令。此時,老板宣布,第三位應聘者被聘用,理由是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也是一個理性的人。他有勇氣不執行老板的荒唐的命令,當然也更有勇氣不執行其他人的荒唐的命令了。
衡量一個人的膽量往往是從勇敢的決定開始,但這一定要和魯莽和愚昧區分開。理性與理智是掌控自我膽量的法度。30歲之前要有膽量,絕對不是說讓你不加思考,懵懂的往前衝。所謂"三思而後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位商人,在1996年上半年全國商場一片紅火的時候,他通過關係貸款修造一棟大樓,準備下麵做商場,上麵開酒店;可是1996年下半年,全國大中型商場如雨後春筍,明顯過剩。他猶豫再三,不敢貿然按原計劃行事,不敢麵對大中型商場林立的形勢,於是決定進軍中國超市;可是剛剛一猶豫,別人的超市先後幹起來了;超市不敢幹了,又想把大樓賣給銀行搞金融市場,可是,1998年同行的寫字樓紛紛瞄準銀行,別人又已捷足先登了,他就隻好用這房子來搞高科技。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成功地把企業越辦越好。有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井植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象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兩萬坪空地,我們合作來種樹苗吧!樹苗1棵多少錢能買到呢?"
"40圓。"
井植又說:"好!以一坪種兩棵計算,扣除走道,2萬坪大約種2萬千棵,樹苗的成本是不是100萬元。3年後,1棵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3000元。"
"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以後3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後,我們就可以收入600多萬元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 聽到這裏,園藝師傅卻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拿取工資,白白失去了致富良機。
要成功地賺大錢,非得有膽量不可。一個沒有膽識的人,再好的機會到來,也不敢去掌握與嚐試;固然他沒有失敗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運。我們應該以良好的心態,巧妙的思維,廣泛的信息等作為基礎、作為後盾的,到了關鍵的時候,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憑借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果敢迅猛的冒險精神,抓住轉瞬即逝的大好良機,馬上做出決策並付諸實施。而擁有敢於拒絕不正當或者無理的要求與指令,這的確需要很大的膽量,這種膽量不是瞬間的爆發,而是因為有了一個積聚的過程培養,在適當適時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指導你的行動。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能量反應。有很多人做事都畏畏縮縮,瞻前顧後,怕這樣,怕那樣,可以肯定的說,這樣的人是沒有見過世麵,心裏沒有底氣,所以隻能隨波逐流。在成功的道路上,機會是無時不有又無處不在的,但是每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抓住,關鍵就全在於是不是果斷了。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如果隻具備靈巧的思維和廣泛的信息看來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膽量來鼓起我們的勇氣去進行決策。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應該具備決策的智慧,還必須具備決策的膽識。靜若處子,動如脫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冷靜的思考之後,就應該迅速出擊。要想成功,沒有膽量是絕對不行的。美國汽車钜子艾科卡說:"要賺大錢,非要點膽量不可。"著名品牌營銷專家於斐先生指出,在創業路上,假如我們過分畏懼而裹足不前,那就會喪失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