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就任普林斯頓桑納福多媒體實驗室主任,同年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人們已經習慣了他的一個又一個成功,他的經曆就像是一個神話。
“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
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按這樣的說法,每個孩子都成了潛在的“神童”。關於這一點,張亞勤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
成功是自信的爭取
1977年冬天的某個早上,亞勤像往常一樣收拾書包去上學。
就在走進教室的一刹那,他的語文老師衝進來,興奮得滿臉放光,話都說不利落了:“快……快……快看。”
老師搖著手上的一張報紙。直到多年以後,亞勤還記得,那是一張《光明日報》。他隻看了第一眼,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吸引他的那篇文章很長,裏麵說,安徽有個中國科技大學,裏麵有個少年班。當時,張亞勤把一個名字深深地刻在心裏了,那就是寧鉑,也是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個孩子。報紙上都把他叫做“神童”。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都沒睡覺,”亞勤後來回憶,“我已經把上少年班當做自己的目標了。”這個高中一年級學生當即決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級去,還決定四個月後去參加夏季高考。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莫非他是個天才兒童?”有人問道。
老師鼓勵他:“隻要能通過考試,你就跳吧,沒人攔著你。”
於是亞勤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他進了高二的尖子班,廢寢忘食。“那是我一輩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真的是為了那個目標。”他這樣說,“一個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會有一種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覺。”
高考越來越近,看上去一切順利,卻不料災難突然降臨: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止上學,住進醫院。他飽受病痛折磨,發熱、虛弱、滿臉黃疸色,無法開動他的大腦,想要看看書也非常艱難。但是,對少年班的渴望支持著他,他不肯放棄。
母親本來並不指望自己家裏也出個“神童”,隻是看到兒子躍躍欲試,而且態度堅決,又跳級又熬夜,就不阻攔。現在望著兒子那張發黃的臉,她心疼地說:“今年算了吧,明年再說。”
亞勤不聽:“我就是想試試,失敗了也是一次練習。要是不考,不就等於是考了0分嗎?”
他在醫院治療了一個月,又在家裏休息了一個月。等到能上學的時候,高考已經開始了。
考試結果:比中國科技大學的分數線差10分,盡管如此,還是超過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可以上山西大學。那也是一所重點大學,而且是太原人心中的聖殿。
周圍一片祝賀聲,但亞勤很不開心。他心中的聖殿是中國科技大學。
媽媽說:“能上山西大學已經很了不起啦。”
亞勤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