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夏天氣的中醫保健(5)(2 / 3)

(1)預防措施

泄瀉的預防措施主要有:

①注意飲食衛生、堅持每天用洗滌靈清洗餐具。

②少食生冷瓜果、不食不潔之品。

(2)應急治療方法

針對不同的泄瀉類型,應采取不同的應急治療方法。

①寒濕型

症狀為:泄瀉清稀,或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或見惡寒發熱。

治法為:解表散寒,芳香化濁。

治療方藥為:霍香正氣散。霍香12克、大腹皮12克、陳皮12克、厚樸12克,蒼術12克、紫蘇10克、桔梗6克、茯苓15克、大棗15克、生薑引,水煎服。

②暑濕型

症狀為: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肛門灼熱,煩熱口渴,便臭,溲短赤,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為:清熱利濕。

治療方藥為:葛根黃苓黃連湯。

葛根18克、黃苓18克、黃連8克、甘草9克,水煎服。

③食滯腸胃型

症狀為: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印,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苔垢濁,脈滑。

治法為:消食導滯。

治療方藥為:保和丸。神曲24克、山查18克、黃連4克、萊服子18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連翹12克、大棗12克,水煎服。

④肝氣乘脾型該病症狀為噯氣食少、胸脅脹痛、腹痛則瀉。

治法為:抑肝扶脾。

治療方藥為:痛瀉要方加味。陳皮12克、防風12克、白術12克、香附12克,水煎服。

⑤脾胃虛弱型

症狀為:大便時溏時泄,稍進油膩則大便增多,食少乏力或食後腹脹,水穀不化,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為:健脾益胃。

治療方藥為:參苓白術散。潞黨參18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扁豆12克、甘草10克、淮山藥15克、苡仁15克、蓮米15克、陳皮10克、砂仁9克、桔梗6克、大棗10克,水煎服。

11、暑穢的預防與中醫治療暑穢俗名“發痧”,與“中暑”病的濕熱型非常相似。明確暑穢病的病因症治,對於防治該病,實屬必要。

暑穢的臨床表現,常見的是突然感到胸腹滿悶不舒,惡心欲吐,吐之不得;心煩意亂,躁擾不安;頭痛且脹,肌膚發熱,但熱不太甚;汗出漬漬,其量不多;甚則神昏耳聾,苔多灰白而膩。產生這些症候的病機是暑濕穢濁交阻於中,氣機鬱滯,脾胃升降失常,阻遏清陽,蒙蔽清竅所致。

(1)預防措施

暑穢的病因,是感受了暑濕穢濁之氣,而這種致病邪氣,與高氣溫和空氣濕度過大有關。夏天雨量充沛,濕氣彌漫,又加暑熱當令,溫度較高,天暑下逼,地濕升騰,暑濕交蒸,滋生穢濁之氣,使暑濕穢濁混雜空間。由於夏天炎熱,人體毛竅開張,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正氣虧乏,暑濕穢濁之氣便可乘虛而入。

因此,預防暑穢發生貴在起居注意避暑防濕,不給穢濁之氣可乘之隙。

(2)應急治療方法

可以口服具有芳香辟穢、祛暑化濕作用的中藥,或采用刮痧療法。

中藥常用的是藿香9克、蘇葉6克、白芷6克、大腹皮6克、茯苓6克、白術9克、半夏9克、陳皮6克、厚樸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1枚,煎湯口服,每日1劑,分2次服。還可以內服中成藥如仁丹、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如果內服藥物一時不便取得,還可采用刮痧療法。刮痧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在民間流傳很廣。

其方法是用瓷調羹、大鈕扣、五分硬幣等工具,蘸上薑汁水、蔥汁水、清涼油、食油等,在病人的後頸、脊柱兩旁、胸部、肘窩等部位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向單一方向輕輕刮拭。但須注意不能刮破皮膚,直至皮膚呈現紫紅色為度。這樣既可以疏通氣血,又可以逐邪外出,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若一旦感邪發病,按上述方法治療效果欠佳,就要考慮是否屬診斷不準確或治不得法,尤其是神昏耳聾患者,尤須注意,必要時請醫生治療。

治法為: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可采用如下治療方藥為:四神丸加味。補骨脂9克、肉蔻9克、吳萸4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肉桂3克,水煎服。

注意事項:一是泄瀉初起不可驟用補澀,以免留邪為寇;久泄不止,不可分利太過,以免重傷陰液。二是治療期間,應避免生冷,禁食油膩葷腥。

五、夏天舊病複發的預防

每個季節都會產生一些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的疾病。夏天也不例外。例如一些人到了夏天就會犯腸胃類疾病,就屬於這種情況。因此,有這種季節性疾病的人,應從春天就開始注意預防夏天的易發疾病,到了夏天更要遠離可能使舊病複發的因素,加強保健,這樣才能使舊病不再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