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夏天氣的中醫保健(5)(1 / 3)

感冒是一種通過呼吸道傳染的常見疾病。病毒與細菌是引起感冒的根源;受涼、人體抵抗力下降是易患感冒的條件之一。由於北京的氣溫一日之間波動頗大,早、中、晚溫差可達10餘度,所以易使人在夜間熟睡時受涼。又因炎熱影響休息,於是當身體處於疲勞、受涼狀態時,抵抗力相應減弱,感冒病毒或細菌即會“乘虛而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雖然也經常接觸各種病菌,卻很少發病,說明感冒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強弱有重要的關係。因此,預防夏天感冒同樣需從增強機體抗病力入手。如適當鍛煉身體,多呼吸清新空氣;堅持冷水洗臉、擦身。還要避免體力過度消耗,應有足夠睡眠時間;衣著涼熱添減,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涼;少去人員密集場合;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認真進行治療。

7、暑咳的預防與中醫治療暑咳又稱傷暑咳嗽,是指夏天因傷於暑邪而咳者。主要症狀為:咳嗽少痰呈少量痰沫,氣急身熱,麵赤口渴,胸悶脅痛等。

暑為夏令主氣,其性炎熱升散,而肺為華蓋,其位最高,髒遭暑襲,肺經先病,肺屬金,撞則鳴,暑邪傷肺,自然首當見到咳嗽。

肺喜潤怕火,暑火同性,灼耗津液,故咳逆無痰,即有亦少,或身熱口渴,或胸悶脅痛,若暑熱太甚,或誤投溫燥,擾動其絡、絡中血沸,而成咳血之屙。

(1)預防措施

預防暑咳的措施有以下兩條:

夏天多食鮮梨等水果。

每日在所喝茶內放入適量蜂蜜。

(2)應急治療方法

暑咳的應急治療方法,按症狀的不同應采用不用的方法。

①暑熱傷肺,火旺克金

咳逆無汗,胸悶脅痛,發熱口渴,舌紅,脈數。

治法為:清暑平肝、宣降肺氣。

治療方藥為:清宣金髒法。桑葉15克、牛蒡子10克、川貝10克、馬兜鈴6克、杏仁12克、瓜殼15克、桔梗6克,水煎服。

②暑熱傷絡,迫血妄行

咳嗽無痰或痰中帶血,潮熱心煩口渴,渴不多飲,舌紅,脈細略數。

治法為:清暑涼血、養陰潤肺。

治療方藥為:甘鹹養陰法。生地黃20克、龜板10克、阿膠10克(祥衝)、旱蓮草15克、女貞子10克、丹皮12克,水煎服。

(3)注意事項大凡夏天6節氣見到咳嗽無痰或痰中帶血,均要以暑為綱,治療切勿投濕燥之品。

8、疰夏的預防與中醫治療疰夏即暑瘵,乃春交與夏之時,日長暴暖,忽然出現的眩暈、頭痛,身倦腳軟,身熱食少,頻欲嗬欠,心煩自汗等。

疰夏多因正氣不足,或脾胃虛弱,或氣陰不足,不能適應夏令炎熱氣候是其主要原因;蓋三月屬長土,四月屬己火,五月屬午火,火土交接之時,若素本中氣不足,土不生金,金衰失製,木動生風,故而眩暈頭痛,子盜母氣,脾神困頓,故身倦足軟,體熱食少,若真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則頻嗬欠,心煩自汗等。

(1)預防措施

疰夏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兩點:

潔身自好、養體攝身。

加強營養、增強身體素質。

(2)應急治療方法

疰夏的應急治療的治法為:補中益氣。

可采取如下治療方藥為:補中益氣湯加味。人參10克、炙甘草12克、白術12克、陳皮10克、黃芪30克、當歸10克、升麻6克、柴胡9克、菊花15克、桑葉12克、葛根15克,水煎服。

9、黴濕的預防與中醫治療黴濕為病,該病多發於五月,芒種之後,因感受黴濕,濕濁之邪而患,症狀往往因病位的不同而有別:病在中上焦者,胸痞脘滿,惡心;病在太陽、少陰者,身疼腰痛。

夏天本多濕,芒種之後,乍雨乍晴,天之暑下逼,地之濕上蒸,萬物感其氣則黴,人感其氣則病。又脾為濕髒,喜燥惡濕,邪從口鼻而入,直犯上、中二焦,以致氣機不利,升降失司,故胸痞脘悶,時有惡心腹脹,甚或痛瀉。人處自然之中,黴濕之邪從表而犯,由太陽而入少陰,故身疼腰痛,惡寒發熱。

(1)預防措施黴濕的預防措施有:

保持環境及個人衛生,使室內空氣清新流暢。

少食生冷瓜果及肥甘厚味。

(2)應急治療方法

黴濕的應急治療依不同的表現症狀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種症狀,濕濁中阻、氣機不暢者胸腹痞滿,惡心嘔吐,時有身熱腹痛,苔黃膩,脈弱。

治法為:芳香化濕,調氣寬中。

治療方藥為:霍樸夏苓湯。霍香9克、厚樸10克、半夏12克、茯苓15克,水煎服。

第二種症狀,濕鬱太陽,內犯少陰,身疼腰痛、惡寒發熱、脈浮緊。

治法為:祛濕止痛。

治療方藥為:羌活勝濕湯。羌活12克、獨活12克、川芎9克、甘草6克、槁本15克、蔓荊12克、防風12克,水煎服。

10、泄瀉的預防與中醫治療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又分“濡泄”、“洞泄”、“注泄”、“暑泄”、“大腸泄”等。

感受濕暑寒熱,均可影響脾胃而運化功能障礙,脾喜燥惡濕,濕邪重濁下注,故濕邪最易引起泄瀉,而濕隨暑行,故有暑泄一說。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若飲食過暈,縮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多食生冷,誤食不潔,均可導致脾胃受傷,傳導失職,升降失調,故而發生泄瀉。誠如《景嶽全書》所雲:“飲食失節,以致脾胃愛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泄利作矣。”另有憂思惱怒,肝鬱犯脾而成泄,再有脾胃本虛,不能受納水穀,運化精微,水穀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若腎本虛或隻病傷腎,脾失溫煦,泄瀉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