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投靠巨人潛規則——尋找庇護,安全成長 (3)(1 / 3)

總而言之,給老鳥打雜,是20歲出頭年輕人必修的功課。隻有通過接觸這些瑣碎的事情,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曆練。以小事打基礎,能讓你掌握一技之長,不怕辛苦、不怕麻煩的老黃牛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所以,腳踏實地的努力工作吧,不要妄想一步登天,逐步的積累才是出人頭地的必備條件。有禮走遍天下,施小禮,得大利

都說“有理走遍天下”,現今社會,光有“理”是不夠的,還要看有沒有“禮”。這裏的“禮”不是指禮貌,而是說禮物,有禮物能走遍天下。

送禮的習慣由來已久,禮物是增進彼此間感情的一個媒介,一個小小的禮物能夠體現你對對方的心意。所以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來來往往送對方些禮物,能夠使你們感情更加深厚,關係更加融洽。

禮物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是因為:

第一,禮物是表達情感的載體。親朋好友之間,禮物就像一個盛裝情感的器皿,表達的是一種親情和友情。沒有這個容器,情感就無法傳遞、感受和保存。禮物把情感外在化、物質化了,而禮物最重要的不是這個東西本身,而是包含在禮物中的內容。

第二,禮物是情感流動的標誌。人們一向講究禮尚往來,隻有送禮,而沒有還禮的人際是有失禮節的,如果你不處在高位,這樣單向的交往是不可能長久的。在禮尚往來的過程中,禮物就標明了你人際關係的走向。

第三,禮物是人際互動的推動者。有人送你禮物,你自然想著遇到合適的時機,向那人還禮,對方心中記著你,有機會還會送你禮物。如此一來,雙方之間就會形成一種互動的良好循環關係之中,禮物的流動也就生生不息。而在這個過程中,禮物所承載的情誼就愈發濃厚起來。

雖然一說起送禮,總會有很多人聯想到,這是有求於人時的手段,而且有很多人對此也是又愛又恨,但是空手套白狼的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和既想要達成某個目的,又不願付出努力,最終隻能一事無成的道理是相同的。況且送禮辦事之風不是現在才有的,古人就很善於用禮物打通人脈,在恰當的時機給正確的人送適合的禮物,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中,有個名叫子貢的人,才能非常出眾,並且善於辭令,與人交往很是得體。由於他能言善辯的才能,子貢擔任了魯國和衛國的相位,在外交方麵如魚得水。後來他發現形勢的變化已不會使他再有多大作為,於是辭官轉為經商。他利用自己做官時的人脈,向各國的國君和貴族們饋贈禮物,和他們加強聯係,經常與之交往,談論些政情和商情,以便及時了解各地的特點和需求。因為這些寶貴的情報,使得子貢能夠審時度勢,在經商活動中屢屢取勝,很快就發了大財,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商人,為同行所敬重。

如果吝於送禮,那麼子貢就不會將自己的人脈發展擴大下去,也不可能得到那麼多詳細而準確的商業情報,更不可能在商場中一帆風順了。所以,從子貢經商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小禮物能夠成就大事業。

《禮記·曲禮》中的一句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投桃報李,他請你吃飯,你送他禮物;他給你幫忙,你也要對他有所回報。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指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長久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係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是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其實這種想法大可不必。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也是互利的關係。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相應的收獲,自然也都希望自己的交換是值得的。這是一種內心中的價值尺度,人們傾向於建立和維持自己認為值得的、或者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而對於自己認為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