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對工作很熱忱”來表達對你固執己見的不滿,這就是弦外之音的第七種類型:側麵點撥。
所謂側麵點撥,就是從側麵委婉地點撥對方,而不作直言相告,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滿。因為你的固執而讓別人產生不滿之情的時候,對方以“熱忱”來美化固執,就是這樣一種手法。
真正的熱忱對一個人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它會使你全心的投入到你的事業之中,不但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還會影響他人,使他人受到鼓舞和激勵。所以積極熱忱的心理,是吸引成功與幸福的磁石。
熱愛工作,是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如同很多人一旦沉迷於網絡遊戲,通宵達旦樂此不疲,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這正是興趣所在。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對工作沒有熱情,那麼每天的上班時間對你來說可能極為漫長無趣,不僅身體疲勞,精神上更是厭倦。但是對熱愛工作,對工作懷有熱情的人來說,他能夠從工作中體會到很大的享受,也會因為他的熱情而做出一番成績來。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匹馬各拉著一輛馬車,其中一匹馬任勞任怨,另一匹卻喜歡偷懶,常常停下來休息。主人因為急著趕路,於是隻好把貨物全搬到了任勞任怨的那匹馬的車上。喜歡偷懶的馬沒有了貨物的累贅,感到十分高興,得意地對任勞任怨的馬說:“你看,你越是努力,人們越是要折磨你。”任勞任怨的馬聽後對它說:“我們的工作就是拉貨,如果你連這個也做不到的話,就沒有價值了。”果不其然,當他們來到馬車店時,主人說:“既然一匹馬就能拉車,那我養兩匹馬做什麼?不如好好地喂一匹馬,把另一匹宰掉,總還能拿張皮。”於是,那匹偷懶的馬最終變成了一張馬皮。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辦法做一行愛一行,那麼你的處境就危險了。所以我們時刻都要對工作報以熱忱。
但是熱忱的意思並不等同於固執,盡管這兩者在某些方麵擁有相似之處。熱忱是你以熱情全心的投入一件事情,固執則是對這件事情執迷不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肯向他人低頭。而固執之人通常是容易吃虧的。
傳說釋迦牟尼在舍婆提國時,有一個愚者站在池塘邊,看到水麵上映著自己的影子,頓時高聲叫道:“救命啊!”附近的人紛紛趕來,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愚者回答說:“我溺死在水裏了。”大家覺得很迷惑,問:“你不是好好地站在這裏嗎?”不料愚者用手指著水麵說:“我不是已經溺在水裏了嗎?”眾人聽後都笑了:“那不是你的影子嗎?你看,我們的影子也在水裏呢。”但是愚者一本正經地說:“你們也溺死在水中了,誰快來救救我們呀!”眾人無論如何解釋,愚者也聽不進去,仍然又叫又跳,最終發狂而死。
可見,如果過於固執,迷信錯誤的道理而不知悔改,不但難以看清世界的真實麵目,甚至會誤了自己的一生。一個真正賢明的人,是絕對不會擺出一副凡事都懂的姿態的,他會廣泛的聽取意見,經過深思之後,再以謙虛的態度做一下判斷。
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就是指通過聽別人的議論,可以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這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完善途徑。而聽不進他人意見,不善於吸收他人的知識,最終也隻能是受到局限,鼠目寸光。
我們對於事物要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是千萬不要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因此,在聽到別人對你“工作熱忱”的評價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過於盲目的專注於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身邊人的聲音呢?“你善於社交”
一個人善於社會交往,不光是說他待人接物語言到位,與周圍人關係融洽,有的時候,誇獎一個人善於社交還有另一層含義——能喝酒。
現代社會,似乎要想達成點什麼目的,都要到飯桌上去解決,光吃飯自然不行,還要有酒,甚至有時酒才是主力。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酒的出現更是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什麼無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客人如果沒有喝醉,主人會被認為沒有盡到地主之誼等等。
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在迎賓送客、聚朋會友、相互溝通、傳遞感情中發揮了獨到的作用,了解酒桌中的奧妙,更加有助於交際的成功。無外乎有人聲稱:喝酒就是社交,社交就是喝酒。
不管是遇到知己,遇到不如意,還是有人故意與你“過招”,說起來就一個字:“喝!”尤其逢年過節,正是社交最頻繁、胃口最遭罪的時候,親戚同事同學客戶,哪一個都要照顧到了。平時不總見麵的,也會趁機一起來個一醉方休聯絡感情。可以說,酒的作用甚至比得過你能說會道的一張嘴,你平時說的再好聽,到了酒桌上喝不了兩杯酒,那叫做“看不起”大家,喝不盡興,不歡而散。尤其職場之中,稍有不慎,就會在酒桌上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