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弦外之音潛規則——猜出啞謎,破解暗語 (1)(1 / 3)

與人交談中,要多聽少說,但聽有聽的技巧。弦外之音一詞,原指音樂的餘音,出自南朝宋國範曄的《獄中與諸甥侄書》,文中寫道:“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現在則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中間接透露信息,而不明著說出來的意思。

身處職場,若想如魚得水、進退自如,那麼你勢必要了解一些所謂的“職場黑話”,聽出弦外之音、話中之話,才不會到時丟人現眼。

弦外之音又分為幾種類型,下麵將一一為你剖析。“你具有極佳的口才”

是否有人對你如此說過呢?那麼,你是否聽出過其中的含義呢?

聽出弦外之音最首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和正確的認識自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這樣才不會當別人過分誇獎你的時候,你盲目的飄飄然自以為是。

項羽少有大誌,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的叔父項梁要他讀書,不成,又學劍術,還是不成,於是叔父怒斥項羽。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故,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說自己將來要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名垂竹帛,不學書、劍又何妨。這就是項羽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長處何在,短處又是什麼。也正因如此,他後來雖有雄心,卻無雄才,最終落得失敗下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那麼,當你明知自己隻是有與人侃侃而談的能力,而算不上口才極佳的時候,麵對這樣一種稱讚,你就會冷靜下來。

我們與人進行交談的目的是為了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他人,讓他們明白、理解、信服或支持我們。若想達到交談的目的,就要求談話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對方,力爭營造出一種相互了解的氛圍。

交談,有時又好似武俠小說中的大俠過招,隻不過武器換成了語言。

“你具有極佳的口才”,明明意指你能瞎扯,卻偏要扣上一個“好口才”的帽子給你,讓你不得不吃下這招。這正是弦外之音第一種:善意諷刺。之所以說是善意,是因為無論是說你口才好也好,說你能瞎扯也罷,都無傷大雅。況且口才好之人在交談中口若懸河自是小菜一碟,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就等同於瞎扯,扯東扯西,談天談地。隻不過瞎扯與口才好的區別在於,瞎扯是盲目的說話,什麼都說,甚至讓人覺得你說出來的話很懸,不靠譜。而擁有極佳口才的人,聽他們說話會有一種感召力,會對他們的遣詞用句心悅誠服,甚至心生膜拜,想要向他們學習。

我們身邊不乏能說會道之人,但真正擁有極佳口才的,畢竟還是少數。

口才不光是一種說話的才能,更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表達、該聆聽、應變等多個方麵。善於表達,能夠聆聽,清晰判斷,巧妙應對,這才是衡量口才好與壞的重要標準。

口才並不是天賦的才能,而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曆史上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依靠刻苦的訓練而獲得成功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是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也沒有因自己的口吃而放棄希望。為了克服這一缺陷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還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位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所付出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不但治愈了口吃的毛病,還練就了一副好的口才,為他今後成功競選上首相奠定了堅實基礎。

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戴爾·卡耐基的一生,幾乎都在致力於幫助人們克服談話和演講中畏懼和膽怯的心理,培養勇氣和信心。他的學員成千上萬,職業五花八門,年齡層次也跨度很大,甚至還有人年過半百,但是他們都通過訓練達到了培養口才的目的。可見,不在於職業和出身,不在於年齡和經曆,若想獲得良好的口才,那麼就要付出努力地去訓練自己。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數學才華有目共睹,但是他的口才卻也十分不可多得。因為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他在總結鍛煉口才的體會時說道:“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鍛煉口才有許多方法和途徑,最基本的有背誦、速讀、複試、描述和模仿。同時還要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和語言修養。有了這些基礎之後,就要開始實戰訓練,即勇敢的開口說話,在不同場合、不同觀眾麵前大膽的說話,流暢的演講,不斷形成自己的演講風格。口才的提升不在於背誦了多少演講技巧,而在於通過實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並變成自己的習慣。而且口才的訓練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堅持不懈,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