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讀人識人潛規則——別出君子,辨出小人 (4)(2 / 2)

喜歡聽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即使忠言逆耳,但當別人對著你狠狠數落一番時,不管那些批評如何正確,大多數人內心都會感到不舒服。對於逆耳之言,人都不愛聽,聽起來如芒刺在背,令人難以接受,但它卻包含了比讚美更多的“祛病良方”。

逆耳之言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無端的指責,一種是中肯的告誡。對於前者,雖然有辯解和回擊的必要,但也可從側麵或反麵使自己深思。魯迅就是這樣,常常從一些無端的指責中堅定自己的方向,修正自己的方法。也正因如此,才能寫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不朽名句。

至於中肯的告誡,其實往往是大部分人最不愛聽,也最容易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的,甚至會把提出這種中肯告誡的朋友當作敵人。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廣開諫路、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而聞名於後世,殊不知,李世民在登基之初,也是很難接受納諫的。可是宰相魏征不斷的逆耳忠告,多次納諫,幾次下來,唐太宗非常惱火,雖然好幾次都想要殺了魏征,但是也明白魏征所言極是,所納諫的事情全都在理,所以唐太宗對魏征也會產生敬畏之心。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就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征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征早把一切看在眼裏,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切不可玩物喪誌,是魏征早就直言過的。

因為了解魏征是出於對國家負責的緣故,唐太宗一直都對這位敢於直言的老臣十分敬重,以致魏征辭世時,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正是因為唐太宗聽的進逆耳忠言,並不斷照此改進自己,才造就了一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都十分昌盛的開唐盛世。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會存在那麼一群以“拍馬屁”為生的人,他們專門迎合人們愛聽好話的心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一些讚美的語言。而那些敢於直言的人,往往就不那麼如魚得水了。

清朝的和紳是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搜刮來的家產比清朝國庫一年的收入還要多,乾隆雖然早就知道和珅貪贓枉法巧取豪奪的事跡,可就是不忍心法辦他,因為和珅善於奉承他。而那些戎馬倥傯南征北伐的將軍們,雖然個個都有汗馬功勞,可是他們卻不懂得語言的藝術,總是倚老賣老的給乾隆進一些逆耳忠言,使得乾隆常常感覺到不高興,產生一種膩煩加逆反心理,而一旦這些家夥犯了事情,往往會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

我們應該看到,保持清醒的頭腦是非常必要的。要分清哪些話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哪些話是阿諛奉承,哪些話中有值得借鑒的部分,哪些話又完全不可相信。這時絕對不能含糊的。

良藥苦口利於病,逆耳忠言利於行。我們不能光沉浸在漫天的讚美之中,而更應該聽聽那些讚美背麵的話。而那些給我們忠告、指出我們錯誤的人,也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因此,即使你錯過了讚美,也千萬不要錯過那些讚美之後的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