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善意謊言潛規則——求人有方,勸人有術 (3)(2 / 3)

有位足球教練在糾正選手時,不說“不對,不對”而說“大致上不錯,但如果再糾正一下……結果會更好”。他並非否定選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說先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然後再把目標提高。如果隻是糾正、警告的話,隻會徒然引起選手的反感,不會有任何效果可言。

20幾歲的人有時也會麵臨傳達壞消息的時候,這時的心情總是沉重的。所以,這種時候更需要一些思考,試著轉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否則可能演變成人的生死問題。

就比如直接說“你有如何如何的謠言”,前麵加一句“雖然我不相信……”那麼對方所受到的衝擊就會輕很多。有一位初中教師,他對成績退步的學生說:“實在難以置信,你考這樣的分數。”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說話,那位同學下次成績一定會提高。倘若隻是傳達事實的話,機器人也辦得到,但效果卻不會令人十分的滿意。但是,“令人難以置信”這句話顯示出的則是機械所不具備的機靈。

想必20幾歲的你肯定有過不小心說話傷到對方或對對方不禮貌的時候。話一旦說出來就無法收回,當場氣氛就不好了。這種情形大多數人會連忙辯解,或者換上溫和一點的措辭,這實在不是好方法,因為對方認為你心裏這麼想才會出言不遜。這種時候不要去否定剛才說出來的話,要盡量沉著,若無其事地附帶說道:“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什麼什麼優點,所以表麵上的缺點更顯得有人性。”人對於別人說過的話總是對最後的結論印象最深刻,附加讚美的話,對方便認為結論是讚美的,即使前麵說過令人不愉快的話,也就不會計較了。

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一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極少出錯。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經常看到一肚子學問而訥於言辭的人,也不時聽見不學無術的人廢話連篇。因而,說話最根本的條件是:既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內涵,又要善於表達,使人聽得痛快,而且回味無窮。所以“有話可說”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要達到“言之有物”並“說得好聽”的境界,更要不斷學習,力求充實自己。

在說話的背後,體現了一個人全部的品格、修養、才學和城府。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文明社會,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交際應酬、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都離不開口才。另外,看一個人是否有力量,這種力量能否表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說話的能力。這一點,你用心體會就會發現。

請將不如激將

20幾歲的年輕人,如何請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又是一個潛規則:請將不如激將。

所謂“激將術”主要是通過隱藏的各種手段,讓對方進入激動狀態(憤怒、羞恥、不服、高興)導致情緒失控,然後無意識中受到操縱,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說到底,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想方設法調動感情的力量,來激發人的積極性,調動其熱情和幹勁兒。“激將”就是一種很好的策略。激將術一般有下列幾種:用高帽趕鴨子上架;故意貶低,挑起好勝之心;吹胡子瞪眼睛,敲桌子點鼻子,惹人發怒;冷冷冰冰,或佯裝不信,使人吐露真言。對壘之中,一是看忍功耐心,誰更冷靜;二是看誰扮演得更天衣無縫,使對方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意圖。20幾歲的人,不能看激將法好用,就濫用,要知道使用激將法,除了要考慮對方的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在使用激將法請將時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