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消費經濟學,讓你把錢花在刀刃上(3 / 3)

這時,導購小姐對女孩說:“小姐,我們這裏還有外套小衫和高跟鞋,可以和您的裙子搭配,非常時尚,要不您看看?”

女孩被說動,一一試穿,感覺很不錯。

於是見男友回來,接著說,“親愛的,你對我的愛是不是無價的?”

男友回答:“那還用說,真愛無價。”

女孩:“那……你看這些東西和我的衣服很搭的,也買了吧。”男友再次去付賬,消費掉3000元。

導購小姐又走過來說:“小姐,您身材這麼好,我們這裏剛好有一批上等的冬裝,即漂亮又實惠,不過是上個季節的高檔品了,全打四折甩賣了。你要不要也看看?”

男友:“大夏天的買什麼冬裝?”

女孩未表態,隨導購小姐進了屋裏,果然看到很多名牌冬裝,愛不釋手。拿了四五套。衝出來對男友說:“親愛的,你對我的愛是不是無價的……”

男友一看女孩的架勢,非常害怕,不得不接著刷卡。

沒想到卡剛刷到一半給爆了。男友看著女孩哭笑不得地說:“親愛的,這回真成無價的了!”

經濟學一點通

有人說,女人錢是最好賺的。一個女人可以在衝動之下專程坐飛機去掃蕩名牌,也可以在一時興起之下購買上萬的穿不上幾次的衣服。經濟學家說,女人們的這種消費軌跡無法琢磨,因為沒有一絲規律可循。她們都是典型的衝動消費者。

衝動型消費者(ConsumerofImpulsiveness)是指在某種急切的購買心理的支配下,僅憑直觀感覺與情緒購買商品的消費者。衝動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商品廣告、宣傳訴諸情緒的強烈衝擊。

在衝動消費者身上,個人消費的情感因素超出認知與意誌因素的製約,容易接受商品(特別是時尚潮流商品)的外觀和廣告宣傳的影響。因此,很難說消費中的女性符合經濟學的相關假設,因為她們的行為是非常不理智的,是非理性的。

一項科學調查顯示,90%的18~35歲的女性都有過非理性的消費行為,甚至,非理性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五分之一以上,女性的非理性消費徹底顛覆了經濟學家所能預測的消費模式。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她們在進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購物計劃,但在出來的時候卻買了不少自己喜歡卻並不實用,甚至根本用不上的商品。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費動態就成了難以完成的任務,她們消費的理由林林總總,總是不乏借口。所以困擾著經濟學家的是——女性為什麼傾向於非理性消費?

經過研究,發現這種非理性消費主要是由以下幾大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女性是容易受到情緒因素影響的,是心理不成熟並且脆弱的群體。女性中最常見的就是情緒化消費。

據統計有50%以上的女性在發了工資後會增加逛街的次數,40%以上的女性會在極端情緒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況)增加逛街次數。其發生幾率同男性去喝酒(開心時和不開心時)的幾率幾乎相同。可見,購物消費是女性緩解壓力、平衡情緒的方法,不論花了多少錢,隻要能調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認為值得。

女性的敏感情緒還容易受到人為氣氛的影響。例如,受到打折、促銷、廣告等因素的影響。據專家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進行的針對18~35歲青年女性的調查顯示:

因打折優惠影響而購買不需要物品的女性超過50%;

受廣告影響購買無用商品或不當消費的女性超過20%;

因商品店內的時尚氣氛和現場展銷活動而消費的女性超過40%;

因受到促銷人員誘導而不當消費的女性超過50%。

另外,女性在選擇物品時,態度更傾向於猶豫和動搖,形成過度消費,尤其是在麵對眾多種類的商品時。

在美國加州的一家雜貨店內,經濟學家們曾做過一個測試:

他們在貨架上排上6~20種不同的果醬,而且將每三種用膠帶封在一起。某家庭主婦欲購買特定的三種,但它們被兩種不同的膠帶封在一起。思考再三後,該主婦購買了兩個封條的六瓶果醬。

事實上,對於每個人來說,商品選擇多的時候,通常都難於選擇。但這點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當她們麵對眾多選擇時,常常會忘記自己最初的需求,並在其他貨品的吸引下改變購買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們認為女性不適合做傳統經濟學中理性十足的“經濟人”,僅從消費這一點看,她們犯的錯誤就太多了。

衝動消費,指顧客在外界因素促發下所進行的事先沒有計劃或者意識的購買行為。

趣味解讀

衝動消費就像是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往往會一敗塗地,把錢花得“片甲不留”。

(第七節“免費體驗”賺了你什麼)

商家的目標是營利,不管商場也好,酒店也罷,都不可能免費為你提供商品和服務。所以,我們應該清醒地提醒自己“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精明的商家是不會讓你輕易揀便宜的。

生活百態

案例一:

一個推銷員一天隻接待了一個客戶,卻成交了5萬8千美元!

經理大為驚奇,推銷員解釋說:

“我先賣給那男人一枚魚鉤,接著賣給他釣竿和釣絲。我再問他打算去哪裏釣魚,他說要到南方海岸。我說應該有艘小船才方便,於是他買了那隻6米長的小汽艇。他又說他的汽車可能拖不動汽艇。於是我帶他去汽車部,賣給他一輛大車。”

經理喜出望外:買一隻魚鉤,你竟能推銷那麼多東西?

推銷員答道:“不,其實他老婆偏頭痛,他來買阿斯匹林。我便對他說,這個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了,為什麼不去釣魚呢?”

案例二:

一家梳子公司要求業務員銷售1000把梳子給寺廟中的和尚,甲乙丙丁四名業務員就去了不同的寺廟。

甲業務員空手而歸,還抱怨說:“和尚們都笑我傻,他們連頭發都沒有,哪用得著梳子?”

乙業務員好一點,但也隻賣了10多把梳子。他告訴和尚說:“沒有頭發也要經常梳頭,這樣可以止癢活血,健康長壽。”有十幾個和尚被他說動了,就買了他的梳子。

丙業務員比較厲害,他到廟裏跟住持講:“你看不少女香客拜佛磕頭後頭發都會散亂,你不妨在廟堂蒲團旁邊放些梳子,女香客磕完頭後可以梳個頭,這樣她們會感到廟裏的關愛,於是就會多來。”住持覺得很有道理,就同意買了100多把梳子。

丁業務員來到一座香火極旺的深山寺廟,他向住持提了個建議:“廟裏經常接受各方捐贈,因此得回饋給香客一些禮品。梳子很便宜,若你在梳子的正麵寫上廟名,反麵寫上‘積善梳’,這樣的梳子就變成珍貴的禮品了,每位香客送一把,這樣香客就會越來越多,廟裏的香火也會越來越旺。”住持聽罷大喜,立刻買下了1000把梳子。

經濟學一點通

這是一個關於引導消費的笑話,其實笑話不僅僅是博人一笑,而是用笑話這種方式來反映現實,意在向我們展示“引導消費”的巨大作用。

所謂引導消費,即廠商引導消費者關注其生產銷售的創新產品或者消費者並沒有過多關心度的商品。廠商為了追求利潤,勢必想方設法引導消費、創造需求,將消費者腦海中未有的或者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推銷鞋子的故事嗎?那個商人是怎麼勸說沙漠中的居民穿鞋子的呢?他免費給一些人鞋子穿,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鞋子的好處,到他這兒來買鞋子。他所獲得的收益要遠遠大於起先贈送的免費鞋子的成本,這就是那位商人的高明之處。

現實生活中我們仍能遇到類似推銷鞋子的例子。比如你去逛街,總會遇到一些人把你攔下來,讓你免費體驗美容美發、教育培訓或者是食品飲料等。你白吃白喝舒舒服服地免費享受一番,他們圖的是什麼?他們把這些開銷省下來不好麼?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一般邀請顧客免費體驗的產品都是平常沒見過的,顯然他們的路數和推銷鞋子的故事一樣,也是一種引導消費。

是什麼因素促使商家要采取“引導消費”這一策略呢?這主要由兩方麵因素決定。

一方麵因素是,生產過剩(生產總量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經濟現象)時代的到來導致各類商品空前豐富,讓原有的“消費引導”(指廠商根據消費者的現實需求,生產銷售產品,以滿足消費者所需)滿足需求的理念無用武之地,消費者麵臨的不再是物質短缺,而是商品太多,難以選擇的問題。

另一方麵因素是,高科技的新技術產品層出不窮,這些新發明產品的功能、作用非普通消費者所能知曉,廠商必須經有效的引導消費,才有可能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廠商與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每個消費者每天所能夠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消費者的注意力相對於浩瀚的信息源來說是很稀少的。可以這樣假設,消費者所能主動了解的商品信息,特別是新技術產品的信息接近於零,而廠商對自己生產、銷售的產品信息基本上完全了解,由此兩者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廠商隻有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告知消費者詳細的產品信息,盡可能令信息對稱。

簡單說,“引導消費”就是商家通過“免費體驗”的策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幫助消費者選擇,使消費者與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建立初步的認可,進而促成可能的購買行為,最終實現銷售產品或服務,達到從中盈利的過程。

生活中也有不少成功的“引導消費”的例子。例如果凍行業的老大喜之郎,主要以引導消費,親情營銷理念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果凍市場,目前在果凍行業處於相對壟斷地位。喜之郎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金娃、親親等果凍品牌,而是薯片、糖果等公司品牌,因為它們同屬於休閑食品的範疇,假如喜之郎以金娃果凍品牌為主要對手,營銷上采用促銷或降低傳播費用等手段,則可能讓整個果凍行業受損,反而令薯片、糖果的廠商“漁翁得利”。正因為基於引導消費,保持品類活力的考慮,才會有了喜之郎及果凍行業的今天及明天。

引導消費,是商家通過“免費體驗”的策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幫助消費者選擇,使消費者與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建立初步的認可,進而促成可能的購買行為的過程。

趣味解讀

聰明人會引導時尚的潮流,會掌握自己的航行方向,一路勇往直前;而愚笨的人隻會跟在人後,人雲亦雲,最後甚至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