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買房戰略,從二十幾歲開始設計)
巴菲特說:“千萬不要把錢用來儲存,錢是用來生錢的,即使是傻子,隻要他肯投資,也可以賺到錢!”
生活百態
案例一:
小蜜蜂向蝴蝶求婚。小蜜蜂說:“嫁給我吧!我每天都讓你吃上最甜的蜂蜜。”蝴蝶說:“你天天忙來忙去就知道吃!甜食會讓我變笨的,我要嫁給蝸牛!”蜜蜂說:“為啥呀?”蝴蝶說:“你看你整天都住集體宿舍,人家蝸牛好歹有個一居室。”
案例二:
張宇是北京一家外企的職員,剛工作那幾年,因收入不錯,所以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已經工作8年的他卻仍然居無定所。轉眼間,已經33歲的他被家人催促著結婚,考慮到要結婚必須有房子,所以在父母的資助下,全家舉債買了總價67萬元的一套尾房。張宇就此被套在了房子中,他說:“我每天一睜眼就覺得自己像楊白勞似的,欠了銀行一屁股債。”
而他的新家就像一個剛搬空的房間,20多平方米的客廳裏什麼都沒有,臥室裏也不過隻放置著一張床和一台電視,空蕩蕩的。張宇說,因為供房的壓力,他目前沒有多餘的錢去購買家具和電器,搬進新家後也就添置了一個54厘米的電視和一個冰箱。
由於年齡越來越大,遠在老家的母親已經開始念叨抱孫子了。張宇說:“不敢生啊,房子還壓在身上呢,再生個孩子,我就別過日子了。”
經濟學一點通
案例一雖是一則寓言,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當下,買房才能結婚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房價的隻漲不降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大多數工薪階層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全款買房,便勒緊腰帶節衣縮食地攢首付,等到攢夠首付卻已過了而立之年。而且通過貸款的方式購房,每個月的還貸猶如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在心頭。
其實,如果我們把買房戰略早點兒列入人生規劃,從二十幾歲就開始設計,就可以輕鬆地說:“買房,沒有什麼不可以!”巴菲特說:“千萬不要把錢用來儲存,錢是用來生錢的,即使是傻子,隻要他肯投資,也可以賺到錢!”很多年輕人認為投資是有錢人的事,於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趁著年輕瀟灑走一回的心態混日子,這是非常不妥當的。
有關專家說,大多數人買不起房或者說買房壓力大,一方麵是由於房價增長過快,另一方麵是不知如何管理資金,不能達到以錢賺錢、以投資致富的目的。這是教育上的缺失。因為我們的學校花大量的時間教導學生謀生技能,以便將來能夠賺錢,但是從不教導學生在賺錢之後如何管錢。
上述事例二中,如果張宇從大學畢業一工作就規劃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從收入中存下一部分或者拿來投資,這樣堅持下來,即使不能全款買房,至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過如此窘迫的生活。
為了更明白地說明問題,我們來看下麵的分析數字。例如,按照65歲退休,每年拿出2000元投資,年投資報酬率為15%,那麼從不同的年齡開始,你到最後所能獲得的財富將你從20歲開始投資,利用複利效應,45年後就有800多萬元。如果你從25歲開始投資理財,40年後,你的財產就可以達到400多萬元。當你越晚投資,你最後所得到的錢越少。
因此,投資理財就應當從年輕時做起,而且越早理財越好,即便是很少量的錢,隻要分配合理,完全可以讓你實現致富的目的。你也許會說:“我知道我應該為將來存些錢,但每個月我餘不下多少工資,那麼我該怎樣開始呢?”那麼建議你發工資後首先存一些錢到儲蓄賬戶裏。剛開始你也許會不適應,但是一定要堅持,任何行為在重複多次之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如果你不想背負上買房還貸的包袱而淪為“房奴”,那就從現在就開始管理好你的資金,製訂買房計劃吧,進行得越早,你的壓力將越小。
理財,是指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
趣味解讀
學會理財,就是學會一種生活方式,學會一種生活哲學。學會理財,就是找到了一位可以相守終身的絕佳生活伴侶。
(第二節精打細算,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總是與追逐品牌、附庸風雅之類的行為聯係在一起,很多年輕人有著穩定而收入不錯的工作,一逛街就成了購物狂,隻要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甚至不問價錢就直接刷卡購買;到了周末就一定要邀上三五好友去酒吧喝喝酒,去KTV唱唱歌,否則周末生活就不知如何打發。於是,還不到月底錢就花光了,隻好盼著發工資的日子快點到。
生活百態
文月和葉子都是一家雜誌社的編輯,收入也差不多。因為家住得近,所以兩人經常一起去逛街。有一次,她們在商場碰到某名牌化妝品成套做優惠的活動,文月在那些五顏六色的化妝品中開心地挑揀著,結果買了一大堆。而夏潔逛來逛去,卻什麼也沒有買。
文月驚訝地問葉子:“你怎麼什麼也不要?”
“我的化妝品還沒用完。再說,我想存點兒錢買套房,所以得省一點兒。”葉子回答。
“可是現在很便宜呢,買了很劃算!”
葉子還是搖了搖頭,堅持沒買那些自己認為不必要的化妝品。文月則歡喜地掏出錢結賬,滿載而歸。
幾年後,葉子用節省下來的錢先買了一間小套房自己住。隨著經濟情況逐漸好轉,她又買了幾套小戶型房子作投資。正好趕上這幾年房價狂飆,如今才三十出頭的葉子,已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富婆了。再看看文月,依然守著每個月幾千塊的薪水捉襟見肘地過日子,由於沒有自己的房子,她隻得在這個城市裏居無定所地打“遊擊戰”,自己也不知搬了多少次家。
經濟學一點通
上麵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年輕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錢包,因為不同的消費觀念很可能造就不一樣的生活。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一美分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清楚,記好賬,然後才上床睡覺。
他總是到熟悉的一家餐廳用餐。開始的時候,每次用餐後他都會付給服務員15美分的小費,但是有一天,他僅付了5美分的小費。服務員見比往常的小費少,不禁埋怨道:“如果我像您那麼有錢的話,我絕不會吝惜那10美分的。”洛克菲勒不僅不生氣,反而笑著說:“這就是你為何一直在做服務員的原因。”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都不要跟隨潮流過度消費。正如洛克菲勒說過的:“緊緊地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花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嗇。要確保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都有兩分的利潤,然後才可以花出去。”
如今,很多年輕人有著穩定且收入較高的工作,到了月底卻連最基本的生活費用都負擔不起。在他們的觀念中,生活就應該瀟灑地過,斤斤計較很沒意思。再說生命本來就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抓緊現在,將享樂進行到底。但是不理性的消費一旦養成了習慣,你就無法保證明天的早餐在哪裏。上麵的例子中,往日看似瀟灑的文月怎麼也無法與如今的葉子比灑脫。針對這種狀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觀念,於是出現了“新吝嗇主義”。
“新吝嗇主義”者以“需要”為目的購買,絕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風雅。不過,他們的“吝嗇”不是盲目守財,而是盡量省去不必要的開支,然後盡情為“愛做的事”埋單。
人隻要活著,就要有開支來保證正常的生活,有些開支是可有可無的。不要以為盡情地花錢就是瀟灑,緊隨瀟灑之後而來是難以言說的生活窘迫。因此,哪怕看到你的朋友或同事花錢如流水、揮金如土,也不要盲目效仿。應該學會精打細算,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新的形勢下,“新吝嗇主義”更應該成為一種時尚。我們應緊隨“新吝嗇主義”者的步伐,過一種簡單本真的有品質的生活,而不是在喧嘩和浮躁中浪費時間和金錢。
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係。
趣味解讀
盲目攀比,過度消費並不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其實,回歸簡單質樸的生活,在保證收支平衡的基礎上合理享受,才是真正的摩登生活。
(第三節警惕商場裏的“打折促銷”活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明知打折是商家給我們挖的坑,然而我們還是照跳不誤。是商家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表演——“我已經賠了,看在老鄉的份上就權當我給你捎一個了”——讓我們心軟了?還是我們天生就是上當的主?
生活百態
情人節之際,章先生到花店買玫瑰。平時玫瑰2元一朵,但情人節標價20元一朵。
章先生想:花雖貴,但不能不買。可是,買了還真心疼,畢竟買少了,麵子上掛不住,買多了又費銀子。
正在猶豫,店家走了過來,說:“先生,想買花?”
章先生答道:“恩……這……咳咳,這玫瑰能不能便宜點兒?”
店家笑道:“送女朋友吧?哈哈!追女孩子怎麼能怕花錢?若是因為這一大束花,換來了你的幸福,那可是太劃得來了!”
章先生猶豫不決……
店家接著說:“要不這樣吧,您在我這裏辦張會員卡,我給您五折優惠。”
章先生:“啊?有這個必要麼?”
店家驚訝著說:“怎麼沒有啊,誰家紅白喜事不送花?難道非要等遇到了才知道買啊?”
章先生想想也對,就辦了張卡,也買了束花。
經濟學一點通
商家的軟磨硬泡之所以能頻頻奏效,恰恰是利用了我們是理性經濟人這一特點,即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商場裏,經營者以種類繁多的商品吸引消費者,再用昂貴的價格獲取利潤,而為了能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他們就會適當地給予消費者折扣。因為一旦存在這些折扣,消費者多會感到心裏舒服些,覺得既然買東西都會被宰,被少宰一點兒,總是好一些。
這就是所謂的折扣效應,所謂折扣效應是指賣方按原價給予買方一定百分比的減讓,即在價格上給予適當的優惠,從而誘使消費者再次消費。
把顧客的腰包掏空,是這個追逐利潤時代的主流思想。人們都想賺錢,都想變著法兒地從周圍的人身上掏錢。打折扣,就是這樣的一個方法。無數的商場店家,無不用折扣券和會員卡來吸引消費者,且屢試不爽。消費者想捂緊錢包,也很難逃過狡猾的商家設下的一個個圈套。而滑稽的是,有時候消費者不僅不對此感到厭惡,還對此非常鍾情。
美國P&G公司曾經實行過“折扣券”製度,對積攢、保存、出示“折扣券”的顧客(往往都是收入較低的顧客)采用比較優惠的價格。1996年,該公司以區分消費者需求彈性成本太高之名要取消此種製度。結果,經常來光顧的顧客火了,一紙訴狀將它告到了紐約州司法部。最後,P&G公司被強製要求繼續執行“折扣券”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