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幸福的王道不隻是錢)
權力、財富、名譽,使人在社會分工中處於優勢地位,並掌握更多的資源,是人幸福的源泉。但是,能否獲得真正的幸福,取決一個人的價值理念。不懂得幸福知識,即使權大、錢多也不可能感到幸福。
生活百態
窮人對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說:“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幸福。”
富人不以為然,望著窮人漏風的茅舍、破舊的衣服,說:“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豪宅百間,奴仆千名,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你現在的生活窮困潦倒,怎能稱為幸福呢?”
誰知好景不長,沒過幾日,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了,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了乞丐。他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
有一天,富人碰到窮人,問:“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平靜地問:“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富人慚愧地說:“幸福就是口渴時有碗水喝。”
經濟學一點通
幸福是人的需求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愉悅感,是需求客觀性與感受主觀性的統一。幸福知識是人對自我需求的調節與滿足需求路徑的選擇,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心胸修養和思維方式。
在有的人眼裏,隻要有了錢,就會有一切,他們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必然會有幸福。但金錢真的是萬能的嗎?錢真能使人幸福嗎?未必。有人就曾經做出結論:“錢並非好東西,賺錢的時候,有痛苦;想保住已經到手的錢,也有痛苦;錢丟掉了,有痛苦;把它花掉了,也有痛苦……”錢成了人們痛苦的根源。
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卡尼曼教授及合作者塔夫斯基將“幸福”作為經濟學命題來研究,他們的新經濟學涉及財富和廣義的幸福。認為人們應該關心如何提高幸福本身,因為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通過實驗發現了“平行世界理論”:最初,隨著收入的增加,幸福感會迅速增加,越有錢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個點,當收入超過這個點時,幸福感並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現減少的情況。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它是一種主觀的、整體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它是評估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
趣味解讀
幸福生活離不開錢,但錢卻不是幸福的全部,一個真正具備生活智慧的人不是苦行僧,他們會追逐財富、享受財富,而不會做金錢的奴隸。
(第二節給欲望減肥)
一個人生活的幸福與否,從來沒有一個恒定的標準,在更多的情況下,幸福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是與先前的生活,與周圍人生活的一種比較。
生活百態
有一個窮人,他和妻子、幾個孩子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裏,屋裏整天吵鬧不休,他感到家裏就像地獄一般。於是他便去找智者求救。
智者說:“隻要你答應按我說的去做,就一定能改變你的境況。你回家去,把奶牛、山羊和那些雞都放到屋裏,與人一起生活。”
窮人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事先答應要按智者的話去做,隻好先去試一試再說。
第三天窮人又來找智者。他哭訴著說:那隻山羊撕碎了房間裏的一切東西,雞到處飛,它們讓我的生活如同噩夢,人和牲畜怎麼能住在一起呢!
過了半天,窮人又來找智者。他是一路跑來的,滿臉紅光,興奮難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說:“謝謝你,我現在覺得我的家簡直就是天堂了,又安靜又寬敞!”
智者說:“趕快回家,把它們全都弄出屋去。”
窮人把尋求幸福的方法寄托在智者身上,但智者隻是讓窮人經受了一段時間更嚴重的痛苦後,讓窮人感受到了幸福。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謬爾森提出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簡單地說,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較。效用是人消費某一種物品時得到的滿足程度,欲望則是對某一種物品效用的強烈需要。比如金錢能夠給人帶來效用,每個人都有發財的強烈欲望,當一個人賺到了錢後,他就有一種幸福感。根據這個公式,如果兩個人的財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萬元,那麼賺了5萬元的人就比賺了2萬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賺5萬元的人的欲望是10萬,賺2萬元的人的欲望是2萬,那麼賺了2萬元的人雖比賺了5萬元的人窮,但卻比5萬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過了欲望,幸福感就會消失。
現代經濟學認為,財富僅僅是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許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如感情、健康、精神等。一些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美國人擁有的財富比歐洲多,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指數卻並不比歐洲人高。
效用,是指人消費某一種物品時得到的滿足程度。
趣味解讀
人們想要得到滿足,就有了欲望,有欲望是好事,但過分追求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把控好欲望,不要放任它變成貪婪,這樣生活才會更美好。
(第三節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我們追求幸福其實也就是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幸福效用的實現。不過,幸福終究逃不脫邊際效用遞減的“厄運”,好不容易實現的幸福很快就會讓你不滿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遠沒有盡頭。
生活百態
李剛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偏僻的山區鄉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社會背景,所以工作格外賣力。
縣長下鄉時看中了這個踏實肯幹的年輕人,便調任他擔任縣長的秘書。
可還沒來得及興奮,李剛就發現,政界競爭激烈,明裏暗裏都有,他的壓力比在鄉下時更大了,所以他工作起來也越加踏實努力。
兩年後,縣長榮升到市裏任職。李剛的努力縣長也看在眼裏,就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個機關。
從縣到市是一次跨越,李剛很激動。剛到市裏,住房緊張,連單身宿舍都沒有,他隻能住在辦公樓拐角的一個倉庫中。李剛倒不在乎住房簡陋,隻是妻子在縣城,他每周要搭長途汽車往返。
經過一番努力,領導答應給他解決住房問題。李剛又四處奔走,終於把妻子調到市裏一個對口單位,李剛覺得這下終於可以輕鬆下來了。
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升遷成為正科、副處,李剛又不得不為得到這些行政級別而飽受煎熬。科員當久了還得不到升遷,就會被別人看不起。為了升遷,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經濟學一點通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另一層需要才會出現。他認為,在特定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滿足,那麼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他將需求劃分為五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