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幸福經濟學,讓你的幸福無處不在(3 / 3)

工作和休閑的關係可以通過勞動理論解釋: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24小時。時間資源配置主要有兩種用途:工作和休閑。工作是指有報酬的活動,如上班或從事商業活動。休閑是指沒有報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動,如睡覺、讀書、旅遊等。一個人把多少時間花在工作或休閑上,主要取決於勞動的價格,即實際工資水平。

實際工資水平的變動會引起替代效應。當實際工資水平增加時,人們會放棄休閑娛樂,轉而增加工作時間。因為工作越多意味著收入越多。比如你平時的工資是每天80元,但是節假日加班可以獲得三倍於平時的工資,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有的人會放棄節假日的休息,選擇在單位加班。由此可見,工作和休閑存在相互替代的關係,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內,勞動時間越長,休閑時間就越短,反之亦然。

現在,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卻很多。現代人尤其是“三高”(高學位、高職位、高收入)的精英階層,工作時間不但沒有縮短,反而有增長的趨勢。這些精英階層的競爭力來自信息資本、知識資本。但信息資本、知識資本消耗快、儲備慢,他們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補充,還要應對群體的內部競爭。這樣,工作時間自然會延長。

在現代社會,增加休閑時間是一個全球運動,也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加班加點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遍性”。長期超時工作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心健康。當工作的壓力直接威脅到人的身心健康時,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在關注經濟增長速度、關注人們收入提高的同時,是否更應該關注人們快樂指數、幸福指數的提高呢?關注快樂指數、幸福指數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關注和實現人們工作與休閑時間的平衡。

人力資本,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麵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

趣味解讀

“人生政自無閑暇,忙裏偷閑得幾回?”,人的一生是忙碌的,忙裏偷閑是一種放鬆心態,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調適方式。該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該休息的時候就好好休息。養精蓄銳,才能以一種更快的速度奔跑。

(第六節不求全部擁有,但求無怨無悔)

人生就是一個大麥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麥田裏兜兜轉轉,想要尋找到最滿意的麥穗。可惜的是,我們很難在走遍整個麥地之前就看準哪一枚麥穗是我們最中意的。

生活百態

經濟學家正在房間裏埋頭忙於做自己的學問。

這時,一個中意他的女子大膽地敲開了他的房門:“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經濟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經濟學家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一一列舉出來比較,可是發現好壞均等,這讓他不知該如何抉擇。

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遲遲無法作決定。

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經濟學家想:“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於是,經濟學家來到女子的家中,對女子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我已經決定娶她為妻。”

老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10年,她現在已經是3個孩子的媽媽了。”

經濟學家聽了,整個人近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引以為豪的經濟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經濟學一點通

大千世界中,我們是選擇的對象,也是被選擇的對象。故事中用心良苦的經濟學家權衡左右計算自己的選擇機會成本,但他的理性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個聲稱是世界上最愛他的女子,也在做著機會成本的考量與決策,最終,她選擇了當別人的妻子,而沒有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用作對經濟學家婚姻期許的風險投資。

我們在人生中會麵臨各式各樣的選擇與被選擇。生命如一條河不斷地往前流動,誰也不會為誰停留,一旦錯過了岸上的風景,就再也沒有重新回頭的機會了。

我們在麵臨機遇時,都覺得機會異常誘人,事實上有很多遙不可及和美好的事物不過是一場“美麗的誘惑”,最好的機會,其實就在我們身旁。

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詮釋著人生的哲學,也是相當精辟的經濟學理論:

幾個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麥田旁邊。

“你們從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麥穗。不許走回頭路,不許作第二次選擇。”蘇格拉底吩咐。

學生們出發了,他們都十分認真地作著選擇。當他們到達麥田的另一端時,老師已在那裏等著他們了。

“你們是否都摘到自己滿意的麥穗了?”蘇格拉底問。

“老師,讓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我走進麥田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麥穗,但是我怕後邊還有更大更好的,就沒有摘。但是當我走到麥田的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中意的那枚麥穗就是最大最好的。”

其他學生也紛紛請求再選擇一次。

蘇格拉底搖搖頭:“孩子們,人生就是如此,沒有第二次選擇。”

人生也是一個大麥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麥田裏兜兜轉轉,想要尋找到最滿意的麥穗。可惜的是,就如一句廣告語所言:“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我們很難在走遍整個麥地之前就看準哪一枚麥穗是我們最中意的,而當你走到麥田的盡頭,人生也就到了盡頭,這個時候,也隻能“憶往昔,空悲歎”。

我們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或許選擇任何一個,之後都將麵臨後悔的風險,你都有可能在之後的路上碰到更好的選擇機會。然而,人生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完全把機會風險降到最小,那麼,你隻能將麵對機會的心理成本適當調低一些。認準了就去追求,看準了就去做。不要猶豫,不求全部擁有,但求無怨無悔。

畢竟,我們在人生命運麵前,永遠沒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決策,指為了達到一定目標,采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從兩個以上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滿意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趣味解讀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大書,那麼我們就是最終的書寫者;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談判,那麼我們就是最終的決策者。不管結局如何,用心參與了,也就不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