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致富經濟學,讓你創造並持續擁有財富(3 / 3)

李凱很是不服氣,找到領導張總,他問:“張總,這次人事調整我很不服氣,我和小錢是一起進公司的,在學校的時候我比他成績好,在單位我勤勤懇懇地工作,為什麼公司提拔他而不提拔我呢?我很困惑,我想讓您給我解釋一下。”

張總想了一會兒,對李凱說:“小李,人事方麵的安排比較複雜,我一時半會可能解釋不清,你看我今天比較忙,你能不能幫我去辦一件事情?”“沒問題!”李凱滿口答應。“這樣吧,你幫我去市場上看看今天有沒有賣豆芽的?”“好!”李凱接受任務後,急急忙忙地出門去。不大一會兒,他就回來了。“張總,有賣豆芽的。”

“那你再幫我看看豆芽都賣什麼價?”“好!”李凱又一溜煙地跑到市場問了豆芽的價格,回來告訴張總。張總似乎不是很滿意,又說:“那你認為我買誰家的豆芽合適呢?”“哦!”李凱心裏有些不樂意了,開始犯嘀咕:這張總怎麼不一次把話說完啊,害的我跑來跑去的。

李凱隻好又跑到市場,比較了幾家豆芽的性價比,然後要了性價比最好的那家賣家的電話回來,彙報給張總。張總看著滿頭大汗的李凱說:“你看,處理這一件事情,你跑了這麼多趟,我們看看錢華是怎麼辦的。”

張總打電話叫來錢華,吩咐他去市場上看看有沒有賣豆芽的。錢華不緊不慢地出去了,過了大半個鍾頭,才晃晃悠悠地回來。他給張總彙報說:“市場上有賣豆芽的,總共有五家,三種價錢。兩塊一斤的,一塊八一斤的,還有一塊六一斤的。兩塊一斤的是今年新上的豆子,一塊八和一塊六一斤的是去年的陳豆子,建議買兩塊一斤的。老王頭家的豆芽鮮亮,秤上過硬,他跟著我過來了,您可以和他麵談。聽他說,他們家新上了不少地瓜,價格還很便宜,您看是不是要叫他進來問問?”

張總語重心長地對李凱說:“你看到了吧,我要的不僅僅是豆芽。你明白了嗎?”李凱羞愧難當,連忙說:“明白了,明白了。”

經濟學一點通

平庸和優秀的距離並沒有多遠,如果我們辦每件事情要像錢華那樣,不隻求完成任務,而因為圍繞要完成的任務深入一些思考,把每件事情做到120%,那麼我們就會由平庸蛻變為優秀了。

從績效的角度來評判,顯然,錢華的績效要優於李凱——這也是為什麼人事部提升他為主管的原因。職場人士除了關注薪水和職位之外,最關注的就是績效了。績效是職場人士的體溫表,高或低,領導都看在眼裏,領導憑此體溫表來評判被考核者的職場狀態。那麼,對於職場人士而言,如何做才能獲得高績效呢?

何謂效率?何謂效能?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書中簡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和效能不應偏廢,但這並不意味著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我們當然希望同時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與效能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應著眼於效能,然後再設法提高效率。”

效率重視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則重視時間的最佳利用——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項工作。效率是以效能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效率將變得毫無意義。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才存在正確地做事。試想,在一個企業裏,員工在生產線上按照要求生產產品,其質量、操作行為都達到了標準,他是在正確地做事。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根本就沒有買主,沒有用戶,這就不是在做正確的事。這時無論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麼正確,其結果都是徒勞無益的。

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在我們的生活周圍處處都可以實踐。比如大學一年級就應該學會設立一個清晰的可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漫無目的四處去參加各種學生社團,這就是做正確的事請;又比如,為了達成那個目標而有意識地去學習提升相關能力,也是做正確的事,至於采用什麼方式方法去學習提升,則是如何去正確地做事了。

有句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比喻為了做事情,要先做好準備,最終肯定事半功倍。我們通過經濟學進行分析,磨刀就是做正確的事,而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砍柴,則是正確地做事了。這不僅反映了效率以效能為前提,也反映了效能對效率實現的影響。

麥肯錫資深谘詢顧問奧姆威爾·格林紹曾指出:“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但卻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由此推及到我們的職場: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做事,那麼,就一定要保證我們在做正確的事,否則我們在績效考核上會獲得雙倍損失。如果我們的工作有著明晰的考核標準和範圍,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最快實現目標的方法,也就是說,要想方設法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我們先來了解兩個經濟學概念:效率和效能。

效率提高了,高績效自然而來。

效能,是指達到係統目標的程度,或係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

趣味解讀

聰明的狐狸知道借助老虎的力量在百獸麵前逞威風,而機靈的烏鴉也知道借助石頭喝到瓶子裏的水。很多時候,隻要我們找到了方法,借力使力,即便隻有30%的力量,我們也能做成100%的事情。

(第六節成功必須經曆“鳳凰涅”的過程)

不下水,不經曆嗆水,便永遠學不會遊泳。讓自己親曆一次失敗吧,不僅因為它更深刻,也因為這樣的經驗對你來說最有用。

生活百態

在一次世界名模辛迪·克勞馥的訪談中,她談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一隻帝王蛾從繭中苦苦掙紮往外衝的一幕,於是她動了惻隱之心,想要幫助那隻幼蟲。於是她拿來剪刀,輕輕地把繭子的洞口剪大。這樣,繭中的幼蟲無需太大力氣,就可以輕易從繭裏鑽出來。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克勞馥發現,被她解救出來的那隻帝王蛾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隻能拖著沒有飛翔能力的雙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克勞馥感到十分懊悔,但不管怎樣思考也想不出答案,於是她去找動物學家斯蒂夫博士詢問原委。

原來,那“鬼門關”般的狹小繭洞恰是幫助帝王蛾幼蟲兩翼成長的關鍵所在,當帝王蛾穿越它們時,必須要用盡全力地往外擠,正是因為這種擠壓,它們體內的血液才能順利送到蛾翼的組織中去;唯有兩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飛翔。如果人為地將繭洞剪大,它們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機會,隻能永遠與飛翔絕緣。

某青年作家說:“蝴蝶是毛毛蟲變的,從破繭而出的瞬間,是撕掉一層皮的痛苦,撕心裂肺。很多蝴蝶就是在破繭的一刻痛得死掉了,卡在那兒,死在羽化的途中,死在展翅飛翔的前一步。這就有點像我們的成長。”

經濟學一點通

任何成功都必須曆經“鳳凰涅”的過程,你沒有親自體驗過失敗,就不懂得其中的酸甜苦辣。還是那句老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付出成本,怎麼可能得到收益?沒有付出努力,怎麼可能收獲成功?

許多事情看著容易,其實不然;很多事情看著困難,其實也不然。隻有親身體會過了,才能明白其中的玄妙,否則,所有的困難其實都是你憑空想象出來的,因而你所得到的一切也都是虛的,一旦遭遇任何風雨,將會如空中樓閣一樣瞬間消失。

從前,有個擁有一流捕魚技術的漁夫,每次外出打魚,總是他收獲最多,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年邁的漁王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捕魚技術都很平庸。

“我真不明白,我捕魚技術這麼好,為什麼我的兒子們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給他們傳授捕魚技術,從最基礎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網最結實,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捕到魚……他們長大後,我又教他們識潮汐、辨魚汛。幾十年的經驗,我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還這麼差!”

村裏的人們隻能表示遺憾。有一天,一位路人聽了他的抱怨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學到一流的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有沒有犯錯誤?”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打魚時,他們的方法都沒問題,從沒出過差錯,但是打上來的魚卻總是比別人少。”

路人說:這麼說來,就是你錯了。你隻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有讓他們在打魚的過程中總結失敗的教訓或者成功的心得,這樣怎麼能成功呢?

別人的經驗隻能用來借鑒,過程中的失敗、痛苦、徘徊、遺憾都是為你的夢想實現而進行的投資,就像不下水,不經曆嗆水,便永遠學不會遊泳一樣。讓自己親曆一次失敗吧,不僅因為它更深刻,也因為對你來說這樣的經驗最有用。

沒有先“死”後“生”的成長,人生不會精彩,你若想從誰都不願理的醜小鴨變成美麗無比的白天鵝,就必須經曆這個過程,這是生命中不得不經受的曆練。蛻變肯定是坎坷的,但隻有在這種坎坷中,你才會收益,才有可能實現夢想。

激勵機製,是一種製度把個人利益與組織整體利益統一起來,讓個人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組織的整體利益的製度。

趣味解讀

人活一輩子,不能隻靠自己摸索著獨自前進,要學會借鑒吸取別人的經驗,這樣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順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