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大幅度爆發以來,企業招聘需求隨之呈現疲軟狀態,證券、銀行、保險、房地產等招聘崗位數量與往年相比也大幅減少,求職者找工作難度明顯增大。職場中的大部分人也采取了相應的自救措施。據調查,有26.3%的人因金融危機推遲了自己的跳槽計劃,有5%的人幹脆取消了自己的跳槽計劃,有近70%的人選擇了做“臥槽一族”。
王梅去一家公司麵試,當時部門經理對她非常滿意,甚至聊到了公司一年能享受幾次旅行等福利待遇問題,暗示她很快可以上班了,之後卻沒了動靜。事實上,王女士的情況還不算太糟糕,有很多求職者甚至連麵試機會都很難得到。在旅遊行業從事行政管理的張亮說,自己通過各種渠道投出的200多份簡曆,隻得到3家公司的麵試機會。“算了一下,發出簡曆和得到反饋的比率連2%都不到,現在找工作真的是太難了!”
因此,無論是在職者還是求職者,都應該用“稀缺”來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增加自己的實力資本。
稀缺競爭力不是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識和經驗,至少在專業知識上,你要比同行知道得更多,做得比別人好。
如果你除了自身具備一技之長外,還能夠以一頂三,身兼數職,不僅能夠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更可以兼任其他崗位的工作,成為企業稀缺的複合型人才,那麼你無論是麵對求職還是在企業中,都能減少被別人替代的幾率,你的職業安全指數才能更高。
如何打造自身的稀缺競爭力,成為企業不可替代的人才呢?
1.製訂職業規劃
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製訂出穩健的職業策略。分析自己的優勢與特長,清楚判斷出自己能夠勝任什麼類型的工作,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和目標,以免讓自己淹沒在失業的浪潮中。
學習是提升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無論是對與工作有關的專業技能進行針對性培訓,還是向身邊的人學習與人交往的能力,都可以培養自己的溝通、協調、管理能力,讓自己有所積累,提升核心競爭力。隻有當核心競爭力足夠強大時,才可以更快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2.提升核心競爭力
稀缺,並不是絕對的數量多少,而是指相對於人們無限多樣、不斷上升的需求來說,用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資源總是相對不足的。
趣味解讀
21世紀,什麼最稀缺?——人才!所謂的人才,並不一定要求你知道所有的東西,因為那是不可能的。隻要有專才,並且肯幹肯吃苦,那麼你就是稀缺的那個,也就是最有潛力的那個。
(第四節加薪需要理由)
在向老板提出加薪要求之前,先作一下自我價值衡量,比如說你在這個職位到底起了什麼作用,你對公司的發展有沒有大的幫助。
生活百態
小王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從事前台接待工作,一段時間後她因工作出色被調到銷售部。
一年多過去了,小王的工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可令小王苦惱的是她的工資卻沒有變化,新員工在試用期的工資都比她的高。雖然老板也承諾過給她漲工資,但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給她漲工資的跡象。
小王感覺很委屈,但她不知道如何向老板提出加薪申請。
經濟學一點通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抱怨:做的都是同樣的工作,為什麼我們的工資相差那麼多?為什麼我工作四五年了,老板還不給我加薪?為什麼晉升的是小李不是我,我可是比他先到公司的……
諸如此類的抱怨還有很多,為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樣一則笑話:
甲:老同學,好久不見,你年薪多少?
乙:300萬。
甲:那一個月有二三十萬哦!
乙:是的,這是基本工資。
甲:不錯嘛,做什麼的?
乙:做夢的。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薪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但現實情況中卻總是讓很多人失望,很多人總埋怨自己的待遇如何不好,卻不問問自己的市場價值有多少。
隨著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諸如“你值多少錢”、“你到底幾斤幾兩”之類的問題已經不再“傷人”,相反,這些問題越來越受大家重視。很多人都在問別人的同時也自我叩問:我到底值多少錢?這是個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要想得到提升、獲得高薪,就要弄清楚影響自己職場身價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不妨將自己看作商品,實現最大化自身利益。隻要善於分析自己在所處環境的優劣,就能“自抬身價”,這就是職場價值。
我們處於一個時時對比、事事對比的時代,要想出類拔萃,就必須經過各種考量。當商品市場化、企業市場化,甚至婚姻也市場化時,人才同樣不可避免地要被市場化。像打造一件商品一樣打造自己,建立核心競爭力、創造稀缺性,才能讓你的市場價值越來越高。
小王苦惱的原因歸根於自身市場價值不高,想要得到加薪,就要給老板足夠的理由,換言之就是先讓自己達到“貨真價實”,再爭取更好的市場價值。關於如何抬高自身身價,人力資源專家給出如下建議:
1.在市場上宣傳自身品牌;
2.向老板展現自己的敬業精神;
3.注意自己的儀表形象,但不能徒有其表而缺乏實際才能;
4.盡量讓自己“稀缺”;
5.讓自己的能力實現與時俱進。
年輕人要明白,核心競爭力不是某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能力的集合。核心競爭力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征:第一,能夠使自己在競爭中樹立巨大的優勢;第二,競爭者難以模仿或複製,體現個體特征。
市場價值,是指生產部門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的商品的社會價值。
趣味解讀
一個人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先升值再升職是職場人士的生存之道,也是施展自己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的途徑。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如果不主動升值就意味著不斷貶值,那麼等待你的不僅不是升職,反而是被淘汰的命運。
(第五節先定位自己,而後定位職位)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獲得盡可能多的財富,就必須參與社會分工協作,必須為社會或他人生產有用的產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務。這種有用的產品或有用的服務越多,獲得的回報就越多,也就能獲得更大的職業成功。
生活百態
有一天,鐵匠在路上偶然遇到總統。
他攔住總統問:你每天工作幾個小時?
總統回答:8個小時。
鐵匠說:我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我比你辛苦。
鐵匠又問:你現在口袋裏有多少錢?
總統說:我有1000美元。
鐵匠說:我隻有10美元。
鐵匠十分不解,自言自語:“我比總統還辛苦,為什麼沒他富有?”
經濟學一點通
有這樣一個故事:
正在樹下吃草的驢子忽然聽見樹上的蟬在唱歌,一下子被蟬美妙動聽的歌聲打動了。它想蟬一定是吃了什麼與自己不同的食物才發出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的,於是,它便羨慕地問:“蟬小姐,你平時都吃些什麼?唱出來歌聲這麼美妙!”蟬答道:“我平時隻喝露水。”驢子聽了心裏非常高興,它以為終於找到能唱出美妙歌聲的秘訣,回到家後便也每天隻喝露水,沒過多久,它就餓死了。
驢子的可悲下場是因為它不清楚自己不可能與弱小的蟬一樣隻喝露水就能生存,它一味地認為自己隻要照著蟬的方式就可以唱出美妙的歌聲。其實我們也一樣,有時,你無論怎麼努力工作,也可能無法取得與別人一樣的成功,其根源就在於天賦不同。
一個人的成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偶然性,家庭背景、出生地、運氣、機遇、性格等因素都可能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在經濟學看來,一個人成功的標誌或衡量標準是其獲得了最大的人生效用,金錢或效益、權力或地位、工作、健康、愛情和家庭等都是其獲得效用的手段。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先假設衡量職業發展成功的標準就是獲得物質財富的多少。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拚命工作卻隻能勉強生存,而有些人付出很少而得到的回報卻很多。後者或因繼承家族遺產,或通過壟斷和特權,或依靠機遇和運氣,或憑自身某些天賦,從而獲得了比他人更多的財富和成功。這些情形都是成功的外部條件,超出了經濟學的分析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