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戀愛經濟學,讓你享受愛情高“產出”(2 / 3)

有沒有辦法使悲劇不再重演呢?有,那就是盡量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完美的愛情”,完美的東西往往是要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的,甚至包括生命;再就是奉勸那些企圖阻止一場真摯愛情的人們,如果你是出於善意,那麼你要知道你的強力阻撓隻會提高這對戀人在對方心目中的“價格”,你的阻撓隻會使他們付出更高的成本——生命。

吉芬商品,是一種在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本應下降,卻反而出現增加的商品。

趣味解讀

人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白玫瑰和紅玫瑰的故事,若總是這樣念念不忘,最後苦惱的總是自己。不妨學會瀟灑一笑,將那些不能得到的都留在昨天,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心情,輕鬆尋找替代品。

(第四節愛情卸下浪漫的光環後還剩什麼)

我們不可能永遠活在“一見鍾情”裏,因為一切美好的曾經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被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吞噬。

生活百態

馮楠:“趙剛,我見過你。”

趙剛:“馮楠,我也是。我正在想,我們是在什麼地方……”

馮楠:“你不用想了,那樣隻會白白耽誤時間的。愛因斯坦說過時空也能多維存在,我想,也許咱們可能在另一個時空裏見過,或是……夢中?”

趙剛:“有可能。佛教認為人有六輪之回,人死後過奈何橋時被灌了迷魂湯,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個別被漏過的,這種人能清楚地記得前世。有可能咱們前世見過,又湊巧都躲過了迷魂湯。”

——電視劇《亮劍》

梅蘭妮是一個漂亮、聰明、做事幹練、惹人愛憐的女孩,她住在紐約。沒有什麼人知道她的來曆,隻知道她清純可愛、氣質脫俗。一天,梅蘭妮在酒吧邂逅了風流瀟灑、年輕有為的單身貴族彼克。二人一見傾心,相互鍾情,而後成為一對戀人,一下子成為讓周圍人羨慕的情侶。可是就在彼克提出結婚要求時,梅蘭妮卻支吾推辭,這讓彼克很困惑。

原來,梅蘭妮出生在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從小就向往都市生活,所以她來到紐約尋找自己的未來。上帝真是偏袒她,她不僅在事業上順風順水,還被全紐約“萬人迷”的單身貴族彼克瘋狂地愛上。其實梅蘭妮並不是一個單身女郎,她已經在家鄉和一個名叫傑克的小夥子結婚一段時間了,如今她與彼克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隨著幸福的一步步靠近,梅蘭妮心裏的不安和焦急卻一天比一天猛烈。丈夫始終拒絕在離婚協議上簽字,不得已,梅蘭妮親自回到阿拉巴馬,勸其離開自己……

經濟學一點通

場景一是電視劇《亮劍》裏馮楠與趙剛一見鍾情的對話,也是許多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的場景。我們通常認為愛情是一種男女間最美好的感情,因為數不清的文藝作品都是這樣證明愛情的。我們也願意這樣定義愛情,因為我們需要這種給身心帶來美妙感受的情感。

不過可惜的是,我們不可能永遠活在“一見鍾情”裏,因為一切美好的曾經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被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吞噬。就像魯迅筆下的美人“豆腐西施”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一樣,最初的激情也逐漸變得平淡無味。於是,有的人開始尋找新的“一見鍾情”,有的人希望用新的麵孔來麵對舊的“一見鍾情”。

場景二是電影《情歸阿拉巴馬》的劇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每個人總會刻意隱瞞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為了獲得對方而有意表現好的方麵,從而達到“討好”的目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戀愛或婚姻則有另一層含義。大多數人都想通過戀愛或者婚姻來保障或提升自己的權勢、財富、地位、名聲甚至是知識總量,因此,愛情也就被蒙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麵紗。當我們揭開麵紗後,才發現對方原本不是當初遇見的那個人。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電影《情歸阿拉巴馬》

張愛玲的這段話描述了愛情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像使用商品一樣,初次消費帶來的滿足,隨著消費量、消費次數的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消費,滿足感就會降低一分,直到最後邊際效用變得很少很少。不可否認的是,跟所有戀情相比,初戀的邊際效用是最高的。

所以,愛情中的男女,請放棄腦海中一見鍾情的完美,揭開心裏那層遮遮掩掩的麵紗,彼此坦誠相待,為對方提供自己足夠而準確的信息,以便對方對我們更加了解。虛假信息的提供隻會讓你們的愛情打折扣,隻有對真實而可靠的信息進行判斷後,雙方的最終決策才能是最好的抉擇。

紅塵浮世,人間冷暖,成敗得失,背後都有一股利益暗流的湧動。每一對相愛的情人,當走進現實生活,卸下了愛情頭上浪漫的光環,走出那說不清、道不明的精神聖殿後,就會發現柴米油鹽的平淡和利益紛爭的無休止,這時,尚能保持生命中的純真、可愛,便會讓愛情的邊際效用遞增,反之則如置身不可擋的逆流中,無邊“痛苦”蕭蕭下,不盡“悔恨滾滾來”。

虛假信息,是指不真實的信息,它給人們帶來很多負麵效應。因此,虛假信息應該引起每一個人的重視。

趣味解讀

有很多人,包括時下的一些男人,都過度地依賴化妝師的筆和整容師的手術刀。讓自己更加自信沒有錯,但有時候這卻給人留下虛假的信息。

(第五節“愛情交易”謹慎而行)

著名作家龍應台在《愛情》一文中這樣寫道:“愛情能持久,多半是因為兩人有一種‘互利’的基礎。沒有‘互利’的關係,愛情是難以持久的。”

生活百態

歐·亨利在其著名的小說《麥琪的禮物》中曾描述過這樣一對情侶,他們生活貧窮,卻非常恩愛。在一次聖誕節前夕,這對戀人盡管身無分文,卻都想給對方悄悄準備一份禮物。

可是,這對窮困的戀人能買得起什麼呢?

男孩身上最值錢的家當就是他僅有的一塊懷表,他想來想去,決定狠下心把這塊心愛的表賣掉,為自己心愛的人買一把梳子,配心上人那一頭美麗的金色長發。然而,女孩為了能夠給男孩買他需要的禮物,卻剪掉了自己心愛的長發,拿去賣錢,為男孩買了一條表鏈,因為她早就發現男孩那珍貴的懷表一直缺一條表鏈……

經濟學一點通

兩個相愛的人各自用自己最心愛的東西為對方換來禮物,卻都無法使用,這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一種悲哀。經濟學家認為,愛情本身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在愛情中單純地為對方著想並不見得是明智之舉,就像上麵那個故事的結果一樣。

不管現代人如何粉飾自己的愛情珍貴而無價,其實大家心裏都明白,許多人還是把愛情看作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手段,因而婚姻不容置疑地承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在愛情中,雙方本著“公平合作,等價交換,互利互惠”的原則,不管是“老男人”娶美貌如花的妙齡女子,還是小帥哥情歸大齡富豪女,雙方都進行了利益上的比較。

當男女雙方走過熱烈甜蜜的戀愛期走入婚姻的殿堂時,說明雙方在對方那裏可得到某種利益的滿足,也許是被對方的美貌所吸引,即滿足了精神利益;如果是看中了對方的品位、談吐、氣質,則滿足了感情利益;如果你能以財富、地位取勝,則表明對方需要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於是,層出不窮的愛情怪象也紛遝而來:“老夫少妻”、“老婦少男”、“小明星嫁大豪門”、“醜女攀高枝”、“寧可做有錢人二奶也不嫁普通男”……

這些現象,涉及到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價值觀變化。

網上曾瘋狂流傳一個帖子,名為“白毛女為什麼不能嫁黃世仁”,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起因是,某大學一位90後女大學生提出:“如果黃世仁生活在現代,家庭環境優越,可能是個外表瀟灑、很風雅的人,為什麼不能嫁給他呢?即便是年紀大一點兒也不要緊。”因此,很多人士總結:由此看來,白毛女應該嫁黃世仁的觀點近年來在年輕人當中很流行,這表明人們越來越看重婚姻中的物質條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向多元化發展,傳統觀念裏女性對黃世仁這種為非作歹的惡霸向來是深惡痛絕的,而如今,黃世仁成了眾多女性的擇偶標準。

華中師院教授許祖華則認為,“白毛女為什麼不嫁給黃世仁”的觀點,是在後現代語境下提出來的。如果僅僅從文學角度看,是對特定曆史時期下價值觀的顛覆,是不可取的。如果僅僅從當代的生活來說,現代“白毛女”嫁給“黃世仁”是個人的選擇,是自由的;至於做了這種選擇是否能夠幸福,誰也說不清。但他不認為大學生應該這樣選擇婚姻對象,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主要還是靠自己創造。

盡管經濟學認為愛情是男女雙方各取所需的一場交易,但是我們在愛情的選擇上也不能過度追求某一方麵的利益。既然愛情也是一種“交易”,不可避免地會有交易條件不對等的情況出現,這時就可能帶來愛情的失敗。

在傳統婚姻觀中,男人的資本是事業、金錢,其次才是身高、相貌、人品、學曆;女人的資本是年輕漂亮,其次才是家庭背景、學曆。總之,雙方都有其選擇的目的性。所以,如果你不願以失敗為代價,就應在美貌、青春、金錢之間謹慎地權衡一下利弊,作出理智的選擇吧。

互惠,是一種禮尚往來,是一種利益的共贏,如果隻是一方得利,長此以往,關係就會破裂。

趣味解讀

選擇戀人,就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要想擁有一個好的生活,那就要學會像“大寶”一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第六節用經濟學看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