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戀愛經濟學,讓你享受愛情高“產出”(1 / 3)

(第一節“巧婦常伴拙夫眠”引發的思考)

那些才貌雙全、無可挑剔的優質男女,身邊總是陪伴著一個一般的異性。於是有人歎息並疑惑:難道帥哥與美女有仇?

生活百態

有個長得十分漂亮的女孩子,金發碧眼,開朗大方,但一直沒有男朋友,為什麼?

很多男人這樣想:這麼漂亮的女孩怎麼會輪到我來追呢?肯定有那些比我更有錢的男人,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於是,長歎一聲,轉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

巴菲特在華爾街巧遇來紐約觀光的漂亮女孩之後,也頗為動心,但是巴菲特轉念一想:這麼漂亮的女孩,怎麼會輪到我來追呢?肯定有比我年輕又有錢的小夥子,比如比爾·蓋茨去追求她。於是巴菲特長歎一聲,轉而與結發老婦相伴而去。

漂亮女孩去微軟公司麵試時,巧遇比爾·蓋茨。麵對如此佳人,比爾·蓋茨心中一陣激動,但他轉念一想:這麼漂亮的女孩,怎麼會輪到我來追呢?肯定有比我更強壯的有錢人,比如喬丹去追求她,於是比爾·蓋茨長歎一聲,埋頭繼續與司法部周旋。

漂亮女孩去觀看籃球比賽時,邂逅飛人喬丹。麵對如此佳人,喬丹豈能不動心?但喬丹冷靜下來一想:這麼漂亮的女孩,怎麼會輪到我來追呢?肯定有比我英俊的小夥子,比如她的同學或同事,早就已經把她追到手了。於是喬丹長歎一聲,轉身來個空中走步。

經濟學一點通

“好漢無好妻”、“醜男配靚女”,這是什麼原因?有人說生活中,那些金童玉女總是被平庸的擁躉簇擁、讚美並崇拜著,這些金童玉女忘情地享受著這種尊榮,而忽略了之外的世界。於是最後到了結婚年齡,勉強選了一個還算順眼的做生活拍檔。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追求者相互之間都不通信息,也不了解被追求者的尷尬處境和真實想法,結果每個想追求她(他)的人都根據自己的預期來決定是否要去追求。由於大家都預期追求者一定有個極高的門檻,最後造成大家都退縮不前的局麵。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隻觀察到了被追求者的優秀,隻專注於自己的不足之處,而根本不知道其他任何信息,最後每個人都相信追求金童玉女的代價將是很大的,因而大家都不采取行動。反而是那些考慮問題簡單的普通人沒有如此顧慮,大膽行事,結果往往都成功了。

這是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的另一種“市場表現”,隻不過這裏的劣幣驅逐良幣不是劣幣的“勢力”有多麼囂張,而是良幣主動讓步,把機會留給劣幣了。

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逆向選擇。造成“鮮花總是插在牛糞上”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愛情的市場也是一個“劣幣”與“良幣”共存的市場,我們在逆向選擇的作用下,或許不免陰差陽錯地和自己心目中的夢中情人擦肩而過。為了最大化地避免遺憾,要麼你在遇到心儀對象時好好把握,敢於追求,要麼收起自己的“非分之想”。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王貴與安娜》打動了很多普通百姓。安娜和王貴婚姻的幸福,就是雙方的“買賣市場”達到了一種平衡。雙方的需求更多的是兩人在一起的協同效應,即生活中的互補依賴,王貴用自己的努力滿足了安娜和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安娜則利用自己在家庭上的付出來支持王貴的教學工作。

在傳統意義上,愛情隻講奉獻,不講索取,但在經濟學中,愛情不管出於怎樣的動機,都會對經濟行為作出反應。沒有任何愛在付出後是完全不求取回報的,婚姻隻是一個買賣市場——每個人都希望能從婚姻中得到快樂和幸福,但這種快樂是需要用一定的物質和情感投入交換得來的。

你或許會覺得經濟學家們的“婚姻市場”觀點太過於勢利,且一點兒也不浪漫,然而,這也是經濟學獨有的理性。在浪漫、溫馨的感情外衣的包裝之下,婚姻其實也是赤裸裸的“交易”。早一點兒認清婚姻中的現實關係,會有利於我們經營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逆向選擇,所謂“逆向選擇”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

趣味解讀

戀愛就像是經營一門生意,有的人高投入,低產出;有的則能實現低投入,高產出。要想在戀愛中獲得浪漫與幸福,享受愛情的高“產出”,就需要學會敢於“投入”,擺脫逆向選擇的束縛。

(第二節愛情真的是唯“物”主義嗎)

有麵包不一定有愛情,但沒有麵包就很難有愛情,至少這時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

生活百態

魯迅先生的《傷逝》講述的是五四時期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他們衝破封建禮教、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最後卻以悲劇收場。

涓生和子君之間的感情深厚,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卻悄然凋零。除了社會壓迫和他們個人性格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拮據、衣食問題、住房問題等,不時擊打著他們愛情的幻夢,使他們失去了鬥誌。

因經濟困頓,涓生和子君那輕鬆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裏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應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隻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鬆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工作,子君為了生活中一點兒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樣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試問在窘迫的生活狀態下,愛情還會長久嗎?

經濟學一點通

愛情的基礎是物質,尤其在經濟學家的眼裏,愛情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從經濟學上來說,涓生和子君都是實實在在的經濟人,他們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作為理性經濟人,他們首先要滿足個人物質需求。

愛情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上,它需要物質來支撐。這種支撐會使愛情變得更實在,更牢固,也更持久;相反,如果愛情隻講浪漫的話,一旦遇到現實問題,可能就會不堪一擊。因此,在愛情中注入經濟元素,是無可厚非的。

時代在變化,人們對愛情的觀念也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在經濟意識已經深入骨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沒有麵包的愛情難以幸福,愛情和浪漫也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然,現實是複雜的,決定愛情的因素也是多方麵的,物質並不是唯一的標準,但我們應該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愛情與物質的關係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這樣才有利於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愛情。

理性經濟人假定,是西方經濟學家在作經濟分析時關於人類經濟行為的一個基本假定,意思是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趣味解讀

隻要愛情的人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為了愛情可以放棄一切。我們不能說他們幼稚,他們隻是在追求心中的完美世界,追求完美有什麼錯呢?選擇麵包的人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們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我們不能說他們勢利,他們隻是選擇了對他們更重要的東西。

(第三節為什麼完美的戀情多以悲劇結束)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對其充滿了期待和向往。但令人驚奇的是,生活中那些被人推為經典並傳頌千秋的完美愛情往往以悲劇結束……

生活百態

《呼嘯山莊》裏的希斯克利夫,他的愛是那麼的狂暴、激烈和蠻橫。他將刻骨銘心的愛,化為了滿腔的恨。恨,因愛而變得瘋狂;愛,在恨中得到了升華!他就像那隻把自己釘在了荊棘上的荊棘鳥,不顧一切地撲向了“地獄式”的愛情。他因愛生恨,遷怒並憎恨每一個曾經阻撓了他和凱瑟琳相愛的人(盡管這一切他也有責任),整日帶著凶惡而猙獰的麵孔。他對凱瑟琳的呼喊,他對凱瑟琳的愛永遠都是那麼的強烈和任性。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臉上才掛著讓人無法理解的微笑——他在幻覺中看到了心愛的凱瑟琳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是否每一段完美而炙熱的愛情都會以悲劇而結束呢?還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艾米利·勃朗特至死都尚未得到愛情?米利·勃朗特三十多歲就死了,每次看到她的詩“世上唯獨我,活著無人關心,死後也無人哀悼;自從出生,就沒有人為我生一絲憂愁,露一絲微笑!”都會有種莫名的心痛。有些人會讓你甘願為其放棄一切,當遇到這個人時,你的生命也會頃刻猛烈地燃燒起來。也許正因如此,祝英台才義無反顧地與梁山伯化蝶雙飛;《泰坦尼克號》裏的傑克才心甘情願地讓他對露西的愛隨同他自己的身體一起永遠埋藏在2500米以下冰冷的大西洋海底……

經濟學一點通

為什麼相愛的人不能相守終生呢?為什麼唯美的愛情最終總是以悲劇結束呢?是悲劇更能激蕩我們的靈魂,還是另有原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涉及到一個經濟學名詞——吉芬商品。

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這一名詞流傳下來。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會隨著價格的上升(下降)而減少(增加)。吉芬商品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顯然有悖於這一法則。

那麼吉芬商品到底跟愛情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可以同時滿足極低的替代效應和極高的收入效應呢?那就是淒美的愛情。

在祝英台的心目中,梁山伯絕對是無可替代的,多少金銀財寶都無法替代她對梁山伯的一片真情,所以在祝英台的心中,梁山伯的替代效應極弱。再看祝英台竟然願意離開富裕的家族和梁山伯私奔,可見梁山伯占據了他無窮大的收入,顯然收入效應極高。

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在的兩個家族越是阻止他們,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一起的難度就越大,對於梁山伯來說,祝英台的價格就越高。所以梁山伯不但沒有減弱對祝英台的愛意,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強大的愛意,需求反而增加了。當他們所在的兩個家族對他們施加的阻力越來越大,大到無法逾越的時候,梁山伯隻能以他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他的生命來換取他所需要的最唯美的愛情,祝英台也一樣,所以他們的結局就隻能是悲劇,他們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