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貨幣數量增速大於實物數量增速,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於是整體物價水平上漲,也就是說手中的錢不值錢了。貨幣是實物交換過程中的媒介,貨幣也就代表著所能交換到的實物的價值。在理想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長應當與實物市場實物數量的增長相一致,這樣物價就能穩定,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生活百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有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裏偷東西,看見一個筐裏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隻把筐拿走了。在當時的德國,貨幣貶值到了在今天看來幾乎無法相信的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裏,德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戰爭本來就已經使德國經濟停滯不前了,但戰勝國又強加給德國極為苛刻的《凡爾賽和約》,使德國負擔巨額的賠款。德國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工業區1923年還被法國、比利時軍隊占領,令德國的經濟雪上加霜。
無奈的德國政府隻能日夜趕印鈔票,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為賠款籌資。由此,德國經曆了一次曆史上最劇烈的超速通貨膨脹。從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國的物價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每份報紙的價格從1921年1月的0.3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馬克、1922年10月的8馬克、1923年2月的100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馬克。在1923年秋季,價格更是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起來了:一份報紙價格10月1日2000馬克、10月15日12萬馬克、10月29日100萬馬克、11月9日500萬馬克,直到11月17日7000萬馬克。
在這樣巨大的經濟危機之中,德國人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沒有工作,沒有糧食。德國人民對外國帝國主義、本國政府極為不滿,德國各地鬥爭、騷亂不斷發生,德國社會處於嚴重的動蕩之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的納粹黨建立了,納粹黨利用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掀起了對內反對政府、對外要實現民族複仇的浪潮。
經濟學一點通
通貨膨脹一般是指,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它的直接反映是物價持續上漲。如果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隻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
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也就是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的增長率,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那麼,一般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會超過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呢?
1.外貿順差
外貿出口企業出口商品換回來的外幣都要上交給央行,然後由政府返還本幣給企業。企業掙了很多的外彙,央行就得加印很多本幣給他們。本幣印得多了,但是國內商品流通量還是不變,那麼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2.投資過熱
在發展中國家,為了使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政府會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那麼就有可能印更多的紙幣。
另外,還有諸如類似德國的財政赤字的原因。通貨膨脹的實質就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通常是由經濟運行總層麵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的。
那麼個人如何才能盡可能有效地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呢?下麵有三點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投資長期且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合理規避風險,但要麵對金融崩潰的風險。
第二,投資黃金,投資黃金能讓你的損失盡可能地減少,因此期望值別太高。
第三,投資土地和房產,但投資土地和房產受政策幹預的影響較大。
總的來說,個人是很難準確預測未來走勢的,要想更好地應對通貨膨脹,隻有具備相對完善的金融知識。
貨幣貶值,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貨幣貶值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
趣味解讀
貨幣也許會貶值,但是我們自身的價值永遠隻掌握在自己手裏。隻要我們心懷希望,不斷朝自己的夢想前進,誰也不能貶低我們存在的價值。
(第二節低碳經濟)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它給我們提出的是一個願不願意和大家共創造低碳生活的問題。
生活百態
2010年1月17日中午12點左右,從廣州二號線萬勝圍站開出的地鐵車廂裏,20多名隻穿短褲,露出大腿的青年男女旁若無人地翻閱報紙或看書,原來這群年輕人是想借此宣傳環保,提倡低碳生活。
受美國、英國等國家多個城市已經舉行了“不穿褲子搭地鐵活動”的啟發,梁先生在廣州發起了類似的活動,想借此宣揚低碳生活方式、迎接廣州亞運會。
這些參與者身上都打出各種口號,比如梁先生的背包上就貼著“低碳經濟是地球的退燒藥”標語,還有的手拿宣傳紙牌“RESCUCETHEEARTH!(拯救地球)”,一位參與者的口號則頗有幽默感,上書“低碳生活,灑‘脫’到底”。
20多歲的廣州人小吳特別強調,“現在地球汙染如此嚴重,我們再這樣下去,地球就‘玩完’啦!但這道理如果在教科書上嚴肅地說100次,也不一定能吸引大家的興趣,倒不如用這種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
經濟學一點通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為人們所認識,不隻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係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對一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麵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和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汙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必須承認的是,盡管一些地方目前把“低碳”的概念提得很響,但大都仍處於最初的探索和試驗試點階段,而且,除農村沼氣、城市節能燈的推廣普及成效顯著外,其他方麵往往是政府在“唱主角”。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趣味解讀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低碳經濟的原理也同樣適用。我們不要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利益,隻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際交往,我們才能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找到平衡點,取得雙贏。
(第三節泡沫經濟)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泡沫會長期存在。一方麵,經濟泡沫的存在有利於資本集中,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另一方麵,也應清醒地看到經濟泡沫中的不實因素和投機因素,因為泡沫遲早會破滅,不存在第二種可能,否則經濟史將會改寫。
生活百態
西方諺語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的股票市場和土地市場熱得發燙。從1985年年底到1989年年底的4年裏,日本股票總市值漲了3倍。土地價格也是接連翻番,到1990年,日本土地總市值是美國土地總市值的5倍,而美國國土麵積是日本的25倍。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場不斷上演著一夜暴富的神話,眼紅的人們不斷湧進股票和土地市場,許多企業也無心做實業,紛紛幹起了炒股和炒地的行當——整個日本社會都在為之瘋狂。
災難與幸福是如此接近,正當人們還沉浸在喜悅中時,股票價格和土地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往下猛掉,許多人的財富一轉眼間就成了過眼雲煙,上萬家企業關門倒閉。土地和股票市場的暴跌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壞賬,僅1995年1月至11月就有36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倒閉,引發了劇烈的擠兌風潮。極度繁榮的市場轟然崩塌,就像一個泡沫破裂了一般,人們形象地稱其為“泡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