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之下,小李自己買了幾隻基金。轉眼到了2006年,他驚喜地發現,基金產品的淨值在普遍上漲。於是,市民們開始議論和購買基金了。因為這一年小李要買房,還了貸款,經濟方麵比較拮據,所以隻要股市有個風吹草動,基金價格稍微下降,他就急忙賣掉,生怕被套住。終於,房款交齊了,貸款提前結清了,可是小李買的基金沒怎麼大賺。看著同事們抱住的幾隻基金都翻番了,小李的心裏有些失落。
經濟學一點通
我們現在說的基金通常指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在美國稱為“共同基金”,英國和中國香港稱為“單位信托基金”,日本和中國台灣則稱“證券投資信托基金”等。
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投資於證券的集合投資理財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一般是信譽卓著的銀行),由基金管理人(即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資。基金投資人享受證券投資的收益,也承擔因投資虧損而產生的風險。我國基金暫時都是契約型基金,是一種信托投資方式。
與股票、定期存款、外彙等投資工具一樣,證券投資基金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投資渠道。那麼,與其他投資工具相比,證券投資基金具有哪些特點呢?
1.集合理財,專業管理
基金將眾多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有利於發揮資金的規模優勢,降低投資成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進行投資管理和運作,基金管理人一般擁有大量的專業投資研究人員和強大的信息網絡,能夠更好地對證券市場進行全方位的動態跟蹤與分析。
2.組合投資,分散風險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必須以組合投資的方式進行基金的投資運作。基金通常會購買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股票,投資者購買基金就相當於用很少的資金購買了一攬子股票,某些股票下跌造成的損失可以用其他股票上漲的贏利來彌補,因此可以充分享受到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好處。
3.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基金投資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基金投資收益在扣除由基金承擔的費用後的盈餘全部歸基金投資者所有,並依據各投資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額比例進行分配。為基金提供服務的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隻能按規定收取一定的托管費、管理費,並不參與基金收益的分配。
4.嚴格監管,信息透明
為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增強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的信心,中國證監會對基金業實行比較嚴格的監管,對各種有損投資者利益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並強製基金進行較為充分的信息披露。
5.獨立托管,保障安全
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的投資操作,本身並不經手基金財產的保管,基金財產的保管由獨立於基金管理人的基金托管人負責。這種相互製約、相互監督的製衡機製對投資者的利益提供了重要的保護。
有一個“72法則”可以簡單快速測算出你的資金翻番需要多長時間,用72除以你的預期年收益率的分子,得出的數字就是你的資金翻番需要的年數。假如你預期年收益是9%,你的資金大概在8年後翻番;假如你的預期年收益為12%,大概需要6年的時間實現翻番。所以,在基金投資上,投資者宜放長線釣大魚。
證券投資基金,是指通過發售基金份額,將眾多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獨立資產,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資組合的方法進行證券投資的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方式。
趣味解讀
投資基金,最忌諱的是用價值投資的手段來分析,卻用短線手法來交易。因為頻繁的短線交易,隻是為券商帶來了豐厚的手續費。
(第六節期貨)
有人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讓他做期貨,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讓他做期貨,那是地獄。”期貨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讓你一夜暴富,也可以使你一夜赤貧。無論如何,伴隨高利潤的永遠是高風險,要想做期貨生意,一定要有一顆大心髒才行。
生活百態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範蠡不僅是一個天下聞名的謀士,他還是一個做生意的奇才。勾踐滅吳之後,範蠡深知曆史上但凡效勞過國君、力謀大業的人在成功之後都難逃被殺的結局,於是在一個夜晚偷偷地收拾好珠寶,攜帶家小連夜逃走了。他泛舟五湖,七繞八拐地到了齊國,在海邊種起了莊稼,沒幾年,就掙了幾十萬。這引起了齊國國君的注意,請他去做宰相。但範蠡很清楚,他從一個平民老百姓,一下就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經濟上還是“萬元戶”,吃好穿好,被人誇讚阿諛,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又向齊王辭職,把大部分財產都分給了當地村民,搬到了陶(今山東定陶北)。這回他不種莊稼了,他做起了期貨,沒幾年,又成了大富翁。
範蠡從他做期貨的短短幾年中總結出一個道理——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也就是說,當商品的價格到達了一定程度,就要像糞土一樣舍得拋出去;但假如低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當寶貝一樣趕緊屯積起來。這就是如今“越跌越買,越漲越拋”這一炒股原則的古代版。範蠡說:“貴上級則反賤,賤下級則反貴。”一件商品的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跌,跌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漲。這是市場對於價格的調節作用:東西太貴了,沒有人買,商家必然要降價出售;而降到一定程度了,商家又沒有利潤了,不生產了,必然又要漲。
那麼,期貨是什麼東西,能讓範蠡短短幾年就富甲一方?
經濟學一點通
期貨交易是從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的。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是雙方口頭承諾在某一時間交收一定數量的商品,後來隨著交易範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買賣契約代替,即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製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準化合約。這種契約行為日益複雜化,需要有中間人擔保,以便監督買賣雙方按期交貨和付款,於是便出現了1571年倫敦開設的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建立繳納保證金的製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
期貨的賺錢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賺取買賣的差價。
小林在小麥每噸2000元時,估計麥價要下跌,於是他在期貨市場上與買家簽訂了一份合約,約定在半年內,小林可以隨時賣給買家10噸標準小麥,價格是每噸2000元。五個月後,果然不出小林的預料,小麥價格跌到1600元每噸,小林估計跌得差不多了,馬上以1600元的價格買了10噸小麥,轉手按照契約以2000元每噸的價格賣給買家,這樣就賺了4000元,原先繳納的保證金也返還了,小林就這樣獲利平倉了。小林采用的其實是賣開倉,就是說,小林的手上並沒有小麥,但因為期貨可以實行做空機製,小林可以先與買家簽訂買賣合約。而買家為什麼要與小林簽訂合約呢?因為買家對小麥看漲。事實證明,小林的判斷是準確的,否則如果在半年內小麥價格沒有下跌,反而漲到2400元,那麼在合約到期前,小林必須被迫高價購買10噸小麥,然後以契約價賣給買家,這樣小林就虧損了,而買家就會賺4000元。
期貨的交易是以實物為依據,但事實上並不是真的在買賣小麥或者別的什麼東西。個人投資者購買的期貨按照中國目前的製度都是不能交割實物的,隻能作為一種理財手段。但期貨商品的價格確實是圍繞實物的市場價格波動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期貨相對於股票來說可以說是實體的。但從小林的例子看出,期貨的交易方式和股票是相差不多的,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一樣,也許更加驚心動魄。
期貨,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間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
趣味解讀
投資期貨的風險和收益各一半,但如果年輕人能夠投資自己的未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麼肯定會收獲一個成功的人生,且沒有任何風險,顯然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