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用經濟,打開財富之門(1 / 3)

(第一節奧卡姆剃刀定律:把簡單複雜化是傻瓜)

在麵對所謂的“難題”時,人們總是習慣往複雜處去想,不願將其簡單化處理,結果反而增加了事情處理的難度。

生活百態

張強是某電子科技公司的一名測試員。公司新近開通一項新業務,按照以往的慣例,業務開通前需要進行大量的業務費率測試、功能測試等。如何最有效率地完成業務測試,並保證盡可能地覆蓋現有業務,成了他與另一位同事爭論的焦點。

同事主張對所有現網的業務都進行一次測試,如果人不夠,可以加人,測試工作量大概為8個小時,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預防以後出了問題是由於沒全部測試而承擔責任。張強則主張分析業務的係統實現特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業務測試。他認為這個業務是原有業務的延續,再從頭進行測試沒有什麼必要,簡單抽測即可,而應該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業務功能測試等方麵,免得出現真正的測試漏項。

最終,經過多次爭論,同事同意采用張強的方式,結果這種方式使工作效率比以往的任何測試都提高了一倍。為此,公司領導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對他們進行了表揚,號召大家學習他們這種敢於創新、抓住關鍵環節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經濟學一點通

據說在亞細亞的一座古城裏,有一輛古代皇帝遺留的戰車,車轅上有一個十分複雜的結子,誰能解開它誰就能征服亞洲。一時間,很多企圖得到亞洲的人都試圖來解開它,但很多天過去了,沒有人成功。有一天,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經過這裏時,也嚐試著去解開它,同其他人一樣他也失敗了,於是他抽出劍將這個結子一劈兩半,說:“管他什麼結子,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

很多人以為這個看似複雜的結子隻有用複雜的方法才能解開,結果想盡了辦法卻沒有成功,而亞曆山大卻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將其劈開。

故事雖然簡單易懂,但其背後卻有個深邃的經濟學名詞——奧卡姆剃刀定律。公元14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於是著書立說,宣傳唯名論,隻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

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困難。比如,一個不經常聯係的朋友忽然打來電話約你吃飯,這裏你心裏可能會有很多想法:他結婚了?發達了?還是有事要我幫忙……而事實上就是朋友間一起吃個飯,聊聊天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寧願把事情複雜化,也不願簡單處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隻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但事實上事情如果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就會導致精力的浪費,而高效能總是來自簡單化的操作。因此,我們處理事情時,要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枝節,那麼成功將變得更加簡單。

拿著“奧卡姆剃刀”審視一下自己的行動,當一件事情有兩種或以上的解決方案時,選擇最簡單的;當一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說得清楚時,別開口講第二句;當一個目標能以最短的路徑到達時,絕對不要拐彎抹角……是的,這看似很吝嗇,不過也最樸素、最正確的。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不能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你也就不能改變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況。”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排除幹擾,把握事情的實質,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是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奧卡姆剃刀定律,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趣味解讀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仿佛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其實,簡單有效的處事方法才是生活中最應該掌握的藝術。

(第二節示範效應: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學經驗要學實質而非依樣畫葫蘆,當經驗成堆、模式成群時,別忘了擇善而從,切不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

在個人發展上,應該堅持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千萬別陷入東施效顰的陷阱。

生活百態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裏,哪裏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隻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一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原本醜陋的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兒女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東施效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西施手捂胸口而皺眉的樣子無疑給東施帶來了負麵的示範效應。西施撫胸而皺眉的前提條件是她具備這樣的特質,像東施那樣不具備這樣的前提條件,無論怎樣皺眉頭也不會美。從西施的角度可以歸納出示範效應,但從東施的角度來看就是照搬模式了。

經濟學一點通

“示範效應”這個名詞最早是心理學家對人類行為研究所作的總結,現在已廣泛地被經濟學家用於研究人的經濟行為,尤其是人類的消費行為。

一個群體中,某些有影響力的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盡管在起初被視為有違傳統,但有可能會逐漸成為人們效仿的榜樣,從而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一種潮流。

示範效應往往是雙向的,這就是所謂壞榜樣和好榜樣所帶來的影響。從動態上看,示範效應最終會使少數成為主流。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示範效應呢?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利·伯克爾的著作《口味的經濟學分析》中的理論中,可以得到解答。

說起來有意思的是,伯氏理論的獲得竟和他經常陪太太去餐館有密切關係。當時,在加利福尼亞有兩家海鮮餐館。伯克爾發現他太太總有一個很奇怪的行為,就是在兩家餐館中,她總選座位被占滿的那家。而在伯克爾看來,兩家餐館質量完全一樣,差別在於,其中一家餐館客人多,而另一家客人少得可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經過細心觀察研究,伯克爾得出了後來獲諾貝爾獎的基礎理論之一:理性的人們支持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是否理性取決於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可能存在一個其行動對於每個人都是理性的行動集。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的需求,取決於其他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即消費的示範效應。

毋庸置疑,消費者在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收入與消費及其相互關係時,會和其他消費者相比較。例如,單位組織向災區捐款,有些人在這時不一定是以自己收入的高低來決定捐款的數額,他們會先看看周圍的人捐了多少,然後判斷自己應該跟哪些人捐一樣多。如果他收入高,他也不會多捐,他擔心有出風頭的嫌疑;如果他收入較低,他也要向某一部分人看齊,甚至“打腫臉充胖子”都可以,他不願意被別人視作小氣鬼。從理論上講,這裏所表現的就是消費的示範效應。我們看到消費者分成了許多群體,有許多消費者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算在一定的群體內,他的消費會向這個群體內的其他人看齊。

在市場環境下,特別是在商品供應比較充裕的情況下,消費的示範效應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比如說,有人看到別人的衣服漂亮,不管自己穿著好不好看,也要千方百計弄一套穿在自己身上,就如東施一樣,不管自己美不美,先學了再說。“名牌效應”也是示範效應的典型現象,這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商家會不惜重金聘請明星做廣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