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效應,是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
趣味解讀
喜歡模仿、攀比是我們人性的弱點之一,但是不要忘記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在短暫而又忙碌的一生中,活出自我,亮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麵才無愧人生。
(第三節邊際效用遞減:難忘的“第一次”)
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饑餓時,吃的第一口飯比第二口飯香,第二口又比第三口香……談對象時,第一個比第二個難忘,第二個比第三個難忘……工作時,對待第一份工作比第二份賣力,以此類推,越是到後麵,越沒感覺和激情。
生活百態
有個人肚子餓了,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還是不飽,就買了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怎麼如此愚癡!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隻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佛教《百喻經》
經濟學一點通
這個故事就暗含著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是經濟學上的關鍵術語,常常是指新增的意思。邊際考慮就是隻考慮最後的一個或者新增加的一個所引起的變化,從而判斷事情的整體性質。
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邊際概念,是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經濟學家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分析工具,可以應用於任何經濟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為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稱之為“邊際革命”。邊際學派認為,人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能使全部欲望得到滿足,他們隻能根據欲望的重要性進行分配,首先滿足最重要的和較重要的,但是總有一個是最後被滿足的、最不重要的、意義最小的處在邊沿上的欲望,它是在隨著資源的減少而首先放棄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邊際欲望,滿足這種邊際欲望的能力就是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遞減也是個公理。以吃饅頭為例,假如邊際效用不變,也就是後麵一個饅頭永遠跟前麵一個一樣好吃,那會發生什麼?我們將永遠吃下去,永遠吃不飽!這將是一個多麼令人恐怖的景象啊。
可以說,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比如談對象,第一個對象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第二個對象給我們的印象就沒有第一個那麼深刻了,第三個沒有第二個深刻,以此類推。在這裏,感情的效應值隨著你所談朋友數量的增加而在減少,這就是為什麼初戀那麼讓人難忘的原因。
邊際效用遞減,是指一個人連續消費某種物品時,隨著所消費的該物品的數量增加,其總效用雖然相應增加,但物品的邊際效用(即每消費一個單位的該物品,其所帶來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遞減的趨勢。
趣味解讀
“人生若隻如初見”這句話之所以讓很多人大有感觸,是因為邊際效用遞減在起著重要作用。而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成功者不會讓這種心情影響自己,他們會朝著目標,一直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
(第四節馬太效應:走出貧窮的怪圈)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越有錢的人越“閑”越有錢,越窮的人越“忙”越窮。那麼這種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學玄機呢?
生活百態
《新約·馬太福音》裏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科學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即借用這段話,類比社會中存在的上述現象,並稱其為馬太效應。
經濟學一點通
讓富有的人更富有,讓貧窮的人更貧窮。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對於領先者來說就是一種優勢的累計,當你已經取得一定成功後,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強者隨著優勢的積累,將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而貧困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窮人自身素質的相對低下,包括知識水平、努力程度等。而自身的貧困反過來又讓窮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這其中的潛在邏輯就是窮人因為窮所以窮。
經濟學的靈魂是自由和公平,這也是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還窮人以“公平”是經濟學努力的方向。
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領域裏被打敗的話,你就要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並且不斷地擴大你的優勢。當你成為領頭羊後,即便你的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他人更大的收益。
目前,一部分壟斷行業工資水平過高、工資增長過快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也是馬太效應的消極影響。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麵要通過采取措施促進非壟斷行業的企業職工工資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麵要對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調控。這樣才能讓社會更加公平,更加穩定。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莫頓首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一種現象。
趣味解讀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建立優勢,就要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累積財富潛力,從人脈、資金、閱曆、經驗等方麵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寶庫。
(第五節替代效應:精明的經濟人懂得因時而變)
替代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如果能夠很好地認識並能充分利用這種效應,那麼會受益頗深。
生活百態
一場大範圍降雪使各地的青菜價格猛地漲了不少。細心的人會發現,青菜價格漲了,但買的人跟著少了。據賣菜的攤主說,雖然青菜價格漲勢凶猛,但整體上還不如正常天氣下賺得多。原來隨著鮮菜價格的大漲,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們開始盯上了價格一向穩定的醃製蔬菜。“菜價漲得凶,隻有醃菜價格沒動。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新鮮蔬菜,偶爾換換口味也不錯。”於是,醃製的蘿卜、雪菜、莧菜、黴幹菜等都賣得不錯。不過,隨著天氣轉好,鮮菜價格恢複平穩,鮮菜的銷量也隨之上升了,醃菜又重新回歸“冷宮”了。
經濟學一點通
這其實就是替代效應在發揮作用。
比如,你在市場買水果,一看到橙子降價了,而橘子的價格沒有變化,在降價的橙子麵前,橘子好像變貴了,這樣你往往會多買橙子而不買或少買橘子了。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互為替代品。
當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會對消費者產生兩種影響:
一是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發生變化。在這裏,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被定義為效用水平的變化。
二是使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
這兩種變化都會改變消費者對該種商品的需求量。
替代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即當一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時,消費者增加對該種商品的消費(以該種商品作為“替代”);而當一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減少對該種商品的消費(該種商品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