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懂經濟,開啟人生大智慧(3 / 3)

生活百態

2004年,《福布斯》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是20世紀美國最優秀的總統?在美國前總統裏根去世後,這一原本沒有定論的問題又再次成為美國人爭論的焦點。最後,被美國公眾認為最會搞經濟的克林頓榮登榜首。

克林頓為何被評為20世紀最優秀的美國總統?原因是,美國政府一向以財政赤字而聞名,而克林頓時代赤字卻轉為盈餘。

在克林頓入主白宮的8年內(1993年到2001年),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非常強勁,年均漲幅高達3.5%,高於吉米·卡特和裏根兩人在任時的水平,隻是稍遜於肯尼迪和約翰遜所在美國60年代經濟騰飛時的表現。而且在他的任期內,美國就業形勢一片大好,新增加的就業機會遠遠多於除卡特之外的任何一位二戰後的美國總統。此外,克林頓也很會把握時機,他在美國人均收入漲幅停滯多年,剛剛出現上升勢頭的時候適時決定增稅,使聯邦政府的收入出現了大規模的盈餘。最終,克林頓憑著一個規模最小的政府機構,實現了自約翰遜總統時期以來美國GDP最強勁的漲幅,也使美國政府自杜魯門總統以來,首次真正出現了財政盈餘的局麵。

但小布什上台後,適逢經濟衰退,又對外連續用兵,導致再次出現高額赤字。巨大的財政赤字引發貿易赤字,美國成為“雙赤字”最為嚴重的國家。

經濟學一點通

財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總會製訂一個當年的財政預算方案,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盈餘,若收入小於支出,為財政赤字。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餘。如果國家財政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麵,那麼這種支出差額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需用紅字書寫,這就是“赤字”的由來。赤字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有意安排,被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它屬於財政政策的一種;另一種情況,即預算並沒有設計赤字,但執行到最後卻出現了赤字,也就是“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

在現實中,很多經濟處於上升狀態的國家都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經常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麵。因此財政赤字看來似乎不可避免。不過,這也反映出財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內,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在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是長期的財政赤字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很大負擔,不是長久之計。

經濟學關鍵詞

國家財政預算,是經法定程序審核批準的國家年度集中性財政收支計劃。

趣味解讀

通俗地講,財政預算就比如是你根據已往的慣例估計年底能得到多大的“紅包”,然後計劃如何消費這個“紅包”。

(第九節

產權)

在公眾意識不強的社會中,產權屬於公眾,不屬於某個人時,就沒有人願意對該物進行管理,那麼這就很容易讓該物荒廢,實現不了其應有的價值。所以隻有通過產權界定,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生活百態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小時候的他就聰明過人。

一天,他同村裏的孩子跑到村外玩,來到離村子很遠的地方。突然他們發現前麵不遠的路邊長著一棵李子樹,樹上長滿了誘人的李子。

幾個動作快的同伴,眨眼之間就像靈巧的猴子一樣爬上了樹。王戎卻在後麵慢慢地走著,對眼前的景象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並說道:“李子肯定是苦的。”

這時,樹上的幾個孩子都摘了幾個最大最紅的李子吃了起來。“哇!”他們全都不約而同地吐了出來。

“真的……真的太苦了!王戎,你吃過嗎?你怎麼知道這些李子是苦的呢?”

王戎說:“路邊的李子樹不歸任何人所有,來來往往的人這麼多,如果是好吃的李子早被人摘光了,哪還輪得到我們?”

經濟學一點通

為什麼王戎能夠從李子樹不歸任何人所有這點,就能推斷出樹上的李子是苦的?這就牽涉到經濟學中的產權概念。

從私有財產的出現到市場經濟的確立這幾千年的曆史中,產權指的是財產的實物所有權和債權,它側重於對財產歸屬的靜態確認和對財產實體的靜態占有,基本上是一個靜態化的範疇。而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產權更側重於對財產實體的動態經營和財產價值的動態實現,它不再是單一的所有權利,而是以所有權為核心的一組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支配權等。

前麵我們講的“路邊苦李”的故事表明,既然李子樹的產權是屬於公眾的,不屬於某個人,自然就沒有人願意對李子樹進行培育,樹上的李子是苦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隻有通過產權界定,才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同時,市場交易行為才能得以延續。市場經濟的製度基礎是產權明晰,所以,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必須把保護產權作為重中之重。產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產權使所有者權責一致,即所有者有權使用自己的資源,獲得由這種使用得到的利益,也承擔使用不當帶來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者就會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資源。

經濟學關鍵詞

產權,是經濟所有製關係的法律表現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

趣味解讀

產權,通俗地說就是財產權利。如果我們買了一個土豆,那麼我們就是這個土豆的產權所有者,我們可以吃掉它,也可以把它送人。

(第十節

消費效用)

效用是心理滿足程度,無法具體衡量,但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行為中“看”出來。比如一個消費者在買一本書之前,先要看一看它的內容,至少包括目錄、前言等,還要看一下它的定價,衡量一下是否值得買。若他對這本書的評價(即這本書對他的效用)小於定價,他是不會掏腰包的,隻有等於或大於時才會買。由於每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不同,最終會有人買,有人不買。

生活百態

兔子和貓無意間爭論起一個問題--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好吃。

兔子搶先說:“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就是蘿卜,那股清香味兒,特別是秋天的蘿卜,吃起來還甜滋滋的,我一想到就要流口水。”

貓不同意這個意見:“我認為世界上沒有比魚更好吃的東西了。你想想,那鮮嫩的肉、柔軟的皮,嚼起來又香又鮮。隻有最幸福的動物,才懂得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好東西。”

它們兩個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爭論了好久,還是得不到解決,最後隻好去找猴子來作公論。

猴子聽了它們的意見後說:“你們倆都是十足的傻瓜,連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都不知道。我告訴你們吧,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是桃子!”

兔子和貓聽了直搖頭,說:“我們以為你要說別的什麼,沒想到你會說桃子,那玩意兒毛茸茸的,有什麼好吃的?”

兔子、貓和猴子對不同的食物各有偏愛,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這就是效用的作用。

經濟學一點通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或服務之中獲得的幸福抑或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我們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有了衡量標準。

雖然效用是心理滿足程度,無法具體衡量,但我們可以從每個人的行為中“看”出效用來。經濟學依賴一個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們在作選擇的時候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或服務。正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抽煙,那麼香煙對於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於一位不願意聞煙味的女士來說,香煙就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的東西。很顯然,在作決定的時候,煙民自然會把香煙視為至寶,而女士們更鍾情於化妝品、衣服之類的東西。

經濟學關鍵詞

消費效用,是指消費者從商品和勞務的消費中獲得的所有滿足,例如人們在饑餓的時候會產生食欲,消費食品就可以使食欲得到滿足。

趣味解讀

雖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有些東西的效用是具有普世性的,比如讚美,大多數人都愛“消費”,而且“消費”後都很滿足。

(第十一節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稅率隨個人收入增加而遞增,低收入者使用低邊際稅率,而高收入者使用高邊際稅率。個人所得稅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我們有必要重點了解一下個人所得稅及其征收的辦法。

生活百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拿到了一筆外快,但在扣稅後,就感覺少了一大筆錢。因此,如何對個人所得稅進行稅收籌劃,怎樣合理避稅、節稅就成了不少人關心的話題之一。

老肖於1月15日進入終南海貿易公司工作,月工資為10000元,公司的工資結算是在每月的30日,所以該月老肖的應發工資為5000元,扣除掉約20%的四金和2000元的個稅起征額後為2000元,則老肖本月的應納稅額為2000×稅率-速算扣除數=2000×15%-125=175元。到了第二個月,老肖的應發工資為10000元,還是扣除掉約20%的四金和2000元的個稅起征額後為6000元,則老肖二月份的應納稅額為6000×稅率-速算扣除數=6000×20%-375=825元。那麼,如果公司每月發放兩次工資,即每次5000元,則繳稅額為175×2=350元,而每月發放一次的話則需繳稅825元。公司是否可以進行這樣的操作進行避稅呢?

如果老肖的月工資為2000元,則扣除掉20%的四金和2000元的個稅起征額後為0,則應納稅額也為0。但某月因為公司原因隻發放了1000元,公司並承諾其差額1000元在下月補發。那麼,在補發的這個月中,老肖的工資為3000元,扣除掉20%的四金和2000元的個稅起征額後為400元,則應納稅額為400×稅率-速算扣除數=400×5%-0=20元,本來每個月都不應繳納個稅,現在卻多繳了20元,這一部分是否應該返還給老肖呢?看來個人所得稅的問題還真是難倒了很多人。

經濟學一點通

個人所得稅分為境內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以下11項內容:

1.工資、薪金所得。指個人因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3.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指個人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包括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

4.勞務報酬所得。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製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谘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濟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5.稿酬所得。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紙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這裏所說的“作品”,是指包括文字、圖片、樂譜等能以圖書、報刊方式出版、發表的作品;“個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譯的作品等。作者去世後取得其遺作稿酬的,應按稿酬所得項目計稅。

6.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個人提供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將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複印件公開拍賣(競價)取得的所得,應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計稅。

7.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財產租賃所得。個人出租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9.財產轉讓所得。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自有財產給他人或單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轉讓不動產和動產而取得的所得。對個人股票買賣取得的所得暫不征稅。

10.偶然所得。個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經常性的,屬於各種機遇性所得,包括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含獎金、實物和有價證券)。

11.其他所得。

經濟學關鍵詞

個人所得稅,其實是指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

趣味解讀

任何東西都不是不勞而獲的,要想有所得,我們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可能是我們休閑娛樂的時間,也可能是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是否值得,關鍵在於自己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