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懂經濟,開啟人生大智慧(2 / 3)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末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益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獲利更大的機會。

如果幾種選擇之間優劣分明,作決策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比如,有甲、乙兩家公司,其他情況都相同,甲公司答應每月付你1000元,乙公司答應付你1200元,應該去哪家公司是不言自明的。但如果都願付你1200元工資,你就很難判斷去哪一家更好。當然,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兩種方案的成本收益完全一樣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更多的是它們優劣相近,難分伯仲。這時我們就要費心權衡。在甲、乙兩公司均願意每月付給你1200元工資的例子中,如果你接受了甲公司的工作,從而得到每月1200元工資的同時,你就會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200元的機會,因此你獲得1200元收益的機會成本也是1200元。

經濟學關鍵詞

選擇成本,是指當消費者花費了一定的精力,搜尋到相關的信息,建立起備選集之後,作出擇優決策過程階段所發生的成本。

趣味解讀

沒有什麼是不勞而獲的,穩定的事業,舒適的生活,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付出才能夠得到。我們就像是一粒種子,在破土而出之前,總是會經曆一段黑暗期的,而這黑暗期,便是我們所說的選擇成本。

(第五節

GDP)

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一地GDP的總有效累積數值越大,表明這個地方越富有。當年的GDP有效累積越多,說明當年此地的經濟發展速度越快。

生活百態

一天飯後去散步,為了某個數學模型的證明,兩位青年又爭了起來,難分高下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前麵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對乙說:“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願意出5000萬。”5000萬的誘惑可真不小,吃還是不吃呢?乙掏出了紙筆,進行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很快得出了經濟學上的最優選擇--吃。於是甲損失了5000萬,當然,乙的這頓“餐”吃得並不輕鬆。

兩個人繼續散步,突然又發現了一堆狗屎。這時候乙開始劇烈反胃,而甲也有點兒心疼剛才花掉的5000萬,於是乙說:“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給你5000萬。”於是,不同的計算方法,相同的計算結果--吃。甲心滿意足地收回了5000萬,乙似乎也找到了一點兒心理平衡。

突然兩個人號啕大哭:“鬧了半天我們什麼也沒得到,卻白白吃了兩堆狗屎!”他們想不通,隻好去請教他們的導師--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泰鬥。

聽了兩位學生的話,沒想到泰鬥也號啕大哭起來。隻見泰鬥顫巍巍地舉起一根手指頭,無比激動地說:“一個億啊!一個億啊!我親愛的同學,感謝你們,你們僅僅吃了兩堆狗屎,就為國家的GDP貢獻了一個億的產值!”

經濟學一點通

在經濟學中,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和GDP來共同衡量某國或某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采用的手段。

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之差。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萬能的。因為它並不能反映出社會成本,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以及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也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GDP,不能隻片麵地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增長,而不顧資源損耗、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經濟學關鍵詞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

趣味解讀

雞蛋總量多了固然很好,但我們不能為了片麵地求多,而極端地“殺雞取卵”,可持續發展才是健康的發展模式。

(第六節

商品)

從出生我們就開始接觸商品,從初中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商品的概念,那麼什麼是商品呢?空氣、水聲、冰山、海水、雨水,等等,這些屬不屬於呢?

生活百態

商品二字,在一般人看來是個很枯燥的經濟學概念,不過看看下麵這些有趣的商品,你也許會改變一些看法:

冰山: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過於丹麥格陵蘭島出口的冰山了。這是10萬年前的冰,被認為是純淨的,沒有汙染的。

水聲:美國商人費涅克周遊世界,用立體聲錄音機錄下了千百條小溪流、小瀑布和小河的“潺潺水聲”,然後高價出售。有趣的是,他的生意興隆,購買水聲者絡繹不絕。

泥土:太平洋上的瑙魯,是一個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國,礦產十分豐富,但島上沒有供農作物生長的土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瑙魯出口礦產,同時進口泥土,以便種植農作物。

雨水:日本商人發現,水在阿拉伯國家是貴重商品,便著手向阿拉伯國家出口雨水。第一個購買這種商品的國家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個國家每年進口大約2000萬噸雨水,用來澆灌農作物。

空氣:日本商人將田野、山穀和草地的清新空氣,用現代技術儲製成“空氣罐頭”,然後向久居鬧市、飽受空氣汙染的市民出售。購買者打開“空氣罐頭”,頓時香氣撲麵,沁人肺腑。

黃沙:一些阿拉伯國家有廣闊的沙漠地帶,但這些沙漠中的黃沙不適於建造遊泳池,而英國的黃沙卻是建造遊泳池最理想的材料。在石油豐富的阿拉伯國家興建遊泳池熱時,英國的黃沙備受青睞,價格猛增。

經濟學一點通

商品對於我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我們每天的吃、喝、穿、用、行,樣樣離不開商品,隻要兜裏有錢,我們隨時可以買到想要的各種商品。但是究竟什麼才是商品呢?

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氣、陽光,雖然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但這些都不是勞動產品,所以它們不能叫作商品。

作為商品,還必須要用於交換。商品總是與交換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用來交換的,即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說在古代,傳統的男耕女織式的家庭生產,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盡管都是勞動產品,但隻是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並沒有用來與他人交換,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簡單概述為: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並不是從人類出現之初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是商品產生的基礎。因為社會分工,才提出了進行交換的要求,也才有了進行交換的可能。社會分工的特征,表現為每一個勞動者隻從事某種局部的、單方麵的勞動,隻生產某些甚至某種單一的產品。而人們的需要或需求則是多方麵的。為了滿足多方麵的需求,生產者便必然要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而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

2.所有權不同

所有權不同是商品得以產生的前提。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才能發生交換行為。產品交換的雙方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麵。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不能是不等式的,而隻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麼,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

經濟學關鍵詞

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或用於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趣味解讀

在這個大千世界裏,我們其實也是一件商品,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和人交往中實現自己的交換價值。

(第七節

彙率)

前一段時間,美國為什麼不停地給人民幣施加升值壓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可令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能打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並反過來刺激中國大量進口他們的商品,當然這隻是其中的一方麵。

生活百態

一個外星人到地球參觀,看到地球上有兩棵果樹,一棵種在歐洲,一棵種在中國,都結了果子。外星人很眼饞,對接待人員說:“我要買你們的果子吃。”

接待人員說:“好,但要先確定你到哪裏去買,到中國去買,1元1個;到歐洲去買,1歐元1個。”

外星人說:“那我用1歐元買一個好了。”

接待人員說:“且慢!其實你不用花錢就可以,你先從中國借1個果子,到歐洲去換1歐元,拿1歐元到中國去,就可以換10個果子,拿一個果子還給中國,你就白得了9個果子。你再拿9個果子去換9歐元,再到中國去換90個果子,再拿這90個果子再去換90歐元,到中國去換900個果子--這樣下去,中國的果子都被你買光了!”

外星人說:“哪有這樣的好事!那中國人為什麼不到歐洲去賣個好價格?”

接待人員說:“中國有關方麵規定,10元人民幣等於1歐元,也就是規定了中國10個果子等於歐洲1個果子啊!”

經濟學一點通

彙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杆。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與彙率相關。彙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彙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對人民幣的彙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低。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變強,肯定好賣,從而促進該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彙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必將有利於美國出口商品。因此,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就會有利於中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反過來,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卻會大大刺激美國對中國的出口。

一戰以前,確定彙率不像現在這麼麻煩。當時,各國貨幣都規定黃金含量,持有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黃金。兩國貨幣的彙率,就是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叫作鑄幣平價。比如,1英鎊含黃金113.0格令,1美元含黃金23.3格令,兩國貨幣的鑄幣平價就是4.9,因而英鎊對美元的彙率就是1:4.9。當然受市場行情的影響,彙率也會有所波動,但由於有黃金作保證,彙率波動的幅度是很小的,那時候的彙率,被稱為固定彙率。

彙率的波動會給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大範圍的波動。正因如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相對穩定的貨幣彙率政策。

然而,要維持彙率穩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響彙率的因素有很多:

1.國際收支

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彙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彙率下降。

2.通貨膨脹

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彙率低。

3.利率

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彙率高。

4.經濟增長率

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彙率高。

5.財政赤字

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彙率將下降。

6.外彙儲備

如果一國外彙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彙率將升高。

經濟學關鍵詞

彙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杆。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彙率。

趣味解讀

正常情況下,狗用三條魚從貓那裏換來一根骨頭,但如果狗那裏骨頭的需求量突然增多,而魚又不夠的情況下,便會要求用三條魚從貓那裏換來兩根骨頭,雖然貓不樂意,但它隻能接受。可見,彙率的變動有時也受到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第八節

財政赤字)

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餘。但是,在現實中,國家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這時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麵。這是現在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