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到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易》學發展逐漸成熟起來。
/>
宋明時期,可謂是古代《易》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而著名的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係。
/>
在理學大師朱熹的眼中,前人對於《易經》的解釋都不正確。他認為前人不是憑著聖人本身的聖意在解經,而是節外生枝,根據自己主觀臆想生出了許多“象數”,導出了那些許多的“道理”。
/>
因此,朱熹著作了《周易本義》這本書。提出:《河圖》、《洛書》是畫卦的根據,因而他們是《易經》的源頭;六畫卦是伏羲所畫,卦辭是文王所作,爻辭為周公所作,傳則是孔子所作,因此提出“世曆三古,人更四聖”等。在這本《周易本義》中,朱熹甚至不僅采用了“取向說”,還采用了“爻位說”。
/>
其實,不論他所說的“本義”是否就是真的《易經》的本義,但他這本著作,為今天我們解《易》的確提供了優秀的參考。同時,他研究《易經》首先探求本義的思維方式,也給我們提供了《易》學研究必有得良好學術思想。
/>
(2)《易經》--在古今國人手中的演繹
/>
《易經》,帶著神秘的麵紗,蘊含深刻的宇宙哲理,他一直昂首闊步地走在中國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仿佛是一位先知,不斷給探求“真理”的虔誠人們以指引。
/>
神神秘秘,玄玄乎乎--《易經》用卦象指路。
/>
《易經》為何一直被賦予了占卜類書籍的印象?答案就在於,他解釋一切都是通過被認為是“唯心”、“神秘”的卦象。
/>
當年,周文王被紂王拘禁起來的時候,就曾經利用占卜來獲知自己自由的時刻。他采用一些小樹枝,將他們按照伏羲畫出的八卦擺在一起研究,發現了八卦兩兩重疊衍生出的六十四卦。通過這些卦,來測算出天上地下、宇宙萬物。
/>
而生活中的人們,由於實際的需要,也不斷地運用《易經》的“唯心”、“神秘“。
/>
在古代,不論是大到王朝的轉換、帝王的登基,還是小到日常的婚嫁、動土、祭祀,人們幾乎都要依靠《易經》。因為,在那個被稱為愚昧的年代,普通民眾對於《易經》的信賴,已經到了奉若神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