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一個中國曆史上大放異彩的短命書生,卻是一個研究《易經》的集大成者。據記載,王弼小的時候最喜歡讀的書就是《老子》和《易經》。加上他的天才成分,他詳盡地對《易經》作了注解,因此還扭轉了《易》學發展的方向。
/>
當時,由於《易》學發展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死板僵化現象不僅越來越嚴重,還既繁瑣又支離破碎。王弼此時的研究給《易》學注入了新鮮空氣。
/>
這在某些宣揚“有神論”者眼裏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他們認為正是當時“易學”支離破碎的研究“曲解”了“上天的旨意”,王弼才應運而生。否則,為什麼他那麼短命?
/>
這都是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說法,科學不可能根據一個人命的長短與貢獻大小是否匹配,來對他的出身妄加評價。王弼命雖如曇花,但芳香盡留人間。
/>
首先,他提出了《易》學核心所在的“得意忘象”觀點。《易經》的“象”指的是爻象和卦象,而“意”指的是卦象包含的深刻含義。在王弼看來,《易經》的“意”才是核心,“象”和指代卦辭和爻辭的“言”,都隻是為了得到“意”的輔助工具,所以應該使用他們之後就把他們忘掉。
/>
為此,他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象”和“意”的關係,就好比是捕魚的“筌”和“魚”,如果捕到了魚,那麼“筌”作為工具就成為了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廢物了。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了“尋言以觀象”“尋言以觀意”的具體方法,也就是根據卦辭和爻辭來理解卦象和爻象,再進一步體會深刻內在含義。
/>
其次,他還對於《易經》的傳播和流傳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起初,經和傳是分開流傳的,雖然之後也有學者力圖將兩者結合,但直到王弼才完成了集大成的任務。他將《易經》和《易傳》合一,極大方便了《易經》的閱讀和研究,也幫助人們從原始《易經》巫術符號的象征體係中走向了《易經》哲學的高度認識。
/>
王弼雖然在世間留下的足跡很少,但能在中國曆史上留下印跡,足以見他對於曆史的貢獻。難怪根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喜愛談《易經》的太原王濟看王弼《易注》後說“見到這本書以後,領悟很多。”
/>
但是當時的王弼,雖然掃除掉了《易經》中許多解易原則,卻沒有與時俱進,給《易經》增添適合他那個曆史時代的內容。